|
隨著電力事業的蓬勃發展及智能電網的全面建設,作為連接電網與用戶的關鍵節點,智能電能表的作用凸現出來,它已成為智能電網的基礎設備之一,亦被視為智能電網發展的“先行者”。
目前我國的電能表行業正在朝著加速技術升級、產品更新換代,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然而,如今鋪天蓋地的“智能”攻勢,讓許多人開始懷疑“智能”是否只是一種噱頭。智能電能表是否也只是一個簡單的時代標簽?抑或是真的“身懷絕技”?智能電能表“智”在哪里?對智能電網建設有何意義?未來發展路徑如何?中國電科院原副總工程師宗建華從專家的視角為我們進行了解讀。
智能:源于網絡化止于互動服務
基于通信、網絡和計算機技術構筑起來的智能電能表網絡,在將電力提供給千家萬戶的同時,通過交互平臺,把人類的智慧與結晶也奉獻給用戶和社會,踐行“人民電力為人民”。
作為智能電網的終端設備,電能表的基礎作用是購售電雙方用于電力交易的法定計量器具,同時承載著用電信息、數據的采集任務。在現代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的支撐下,原本只依靠電力線連接的電能表,融入了社會的信息化體系,構成了連接千家萬戶乃至各類用電器的龐大的網絡,從而為智能電網、為社會開辟了一個具有無限想象力的服務空間。基于這樣一個高度網絡化的系統,智能電能表突破了表計自身內置微處理器所賦予的能力,借助于后臺計算機系統、國際化的互聯網,展現了電力智能化應用的無限前景。
所以說,智能電能表并不特指某一款電能表,而是對應用于上述網絡系統中的電能表的一種綜合表述。當然,與世間所有事物的發展、進化規律一致,今天意義上的智能電能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其內涵的修正、補充,以及智能電能表自身的發展、完善都應與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步,否則就會違背市場規律,遭遇發展挫折。
另外,我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存在差異,且經濟發展不平衡,管理理念迥異,在智能電網的不同發展階段,允許不同形式、水平的智能電能表的存在、使用將會延續一段時期。
較之傳統電能表,國家電網公司推出的智能電能表在技術方面還具有許多新的特點:其一,在網絡的支撐下,在本地功能的基礎上,融匯了遠程管理、控制、服務功能,使電能表的功能更為靈活、強大;其二,技術指標先進。以功耗為例,單相智能電能表標準規定電壓回路的功率消耗不能大于1.5W,而傳統電能表的規定是不大于2W;如果按照全國安裝2億只民用電能表計算,那么僅此一項,一年就能少消耗電力約8.76億度,相當于每年可減少約300多萬噸標煤的燃燒、排放;其三,目前已可為一些大用戶或重點用戶提供用電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對用電數據信息的挖掘、分析,為工商企業的合理用電,節能降耗,提供科學依據;其四,適應國家階梯電價、分時電價政策的需要,符合智能電網當前發展階段的需要。
目前的電能表還只能算是初級智能電能表,發展到高級應用階段,智能電能表應具備交互手段,強化為客戶服務的功能。電力公司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基礎上,通過這個平臺為千百萬客戶提供服務,獲取社會效益,實現增值,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
推進:依靠科研支撐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秉持大局觀念,集思廣益,積極創新,支持、推動智能電能表在我國的應用與推廣。
智能電能表應用及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是智能電網項目中最早啟動的工作,它是國家電網公司加強集約化、精益化管理、提高優質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延伸電力市場、創新交易平臺的重要依托。鑒于此,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電科院)憑借豐富的科研沉淀,雄厚的技術實力以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在國家電網公司營銷部的統一部署、組織下,肩負起了牽頭起草、編寫智能電能表系列標準、電力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系列標準、標準宣貫材料等工作任務。這是自建國以來,國內最大規模的電能表標準化工作。這次標準化工作,吸取了幾十年間積累的寶貴經驗,從服務于智能電網建設的大局出發,在綜合考慮國內的生產、應用、管理水平,積極協調各方觀點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適度引入最新技術成果,使標準既具前瞻性、科學性,又具有良好的可實施性,為智能電能表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頒布并實施的智能電能表系列化標準在國內首次提出了智能電能表、階梯電價等概念;首次引入了用電信息安全防護技術;對型式、規格、試驗、通信協議、功能定義、顯示字符、通信模塊等各項內容都做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對各款表的功能配置作了界定;技術指標先進,適應智能電網建設和國內電能計量的發展需要。
智能電能表標準的制定,為電能表領域引入自動化生產、自動化檢測技術提供了機遇。目前,多家省、地級電力計量中心相繼建設了自動檢測生產線,少人/無人的自動化工作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10倍以上)和管理水平,同時,也提高了社會對電力公司計量授權的公信力。另外,幾家規模較大的電能表生產制造廠也紛紛建設了自動化生產線,在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能,降低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照計劃進度要求,國家電網公司已經完成了1億多只智能電能表的集中采購任務;現場安裝和系統調試工作,已全面展開,一個智能電能表應用的新局面正在到來。
效益:路遙知馬力
隨著智能電能表互動服務平臺建設的深入,增值服務市場的不斷開拓、成熟,智能電能表終將得到大多數人的青睞。
智能電能表的前身源于電子式電能表,在發達國家已有30多年的歷史。我國在電子式電能表的研究和應用方面,基本上與國外同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設計、關鍵器件、材料以及生產制造設備、生產制造技術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為:產品質量,尤其是通信模塊的質量和可靠性亟待提高;另外,關鍵元器件的國產化水平低;缺乏自主創新內涵;標準化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雖然智能電能表產品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前景光明,但在推廣應用過程中,不論中外,都并非一帆風順。比如說美國,有不少消費者擔心智能電能表采集、發送的用電數據會侵犯個人隱私;反觀國內,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市民質疑智能電能表推高電費的聲音。從表面上看,似都屬于消費者對智能電能表的信任危機,但發達國家更側重思想抵制,而國內居民多是對產品質量的質疑。隨著智能電能表交互服務平臺建設的深入,增值服務市場的不斷開拓、成熟,智能電能表將會更加貼近民生,如同手機應用那樣得到大多數人的青睞。
標準化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國家電網公司開展智能電能表標準化體系建設,走活了電表生產制造業原本散亂的“一盤棋”,促進了全國智能電能表市場的平穩有序發展。
全球著名市場研究機構派克咨詢公司曾預測,到2020年,全球智能電能表安裝數量有望達到10億臺左右,并指出中國將成為驅動亞洲智能電能表市場迅猛崛起的中堅力量。預測并非空穴來風。我國在2010年提出,在未來五年內,將完成2.4億塊智能電能表的安裝、應用。
然而,此前我國盡管在電能表產品領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標準,但對生產制造企業來講,諸如外觀、外形尺寸等設計要素都可在標準推薦的范圍內自主確定。其結果,國產電能表的結構形式超過100款,本地通信協議有400多個不同的版本,而電能表的功能各式各樣,居然能有500多種,國內多功能電能表的生產呈現散亂、各自為政的局面。這不僅對電能表的安裝、使用、管理造成了影響,還嚴重阻礙了國內電能表技術的進步。
國家電網公司從戰略的高度率先啟動了智能電能表的標準化工作,明確規定了4款智能電能表的外觀尺寸,統一了顏色、外形,同時對其他重要的結構設計要素、材料、工藝等都作了明確規定,統一了電能表通信協議。這一舉措徹底扭轉了國內電能表生產的散亂局面,有效帶動了全國智能電能表市場的有序發展。
智能電能表系列化標準的出臺是一個新生事物,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完善、提高。另外,隨著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有必要考慮智能電能表與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實用化評價驗收體系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及時總結工作經驗,鞏固、提高工作成果。總之,智能電能表標準化體系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重而道遠。
展望:抓住機遇前景廣闊
智能電能表和用電信息采集技術融入信息社會之時,即是無盡商機到來之日。
目前,智能電能表的智能優勢還遠未發揮出來,要實現真正的智能化,智能電能表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推進,廣大電力用戶對信息需求的不斷增長,電網側和用戶側的互動將會變得頻繁起來,屆時智能電能表在智能電網中的作用將充分顯現。
我國的智能電能表在發展的道路上還有哪些工作需要開拓、提升呢?首先,在充分吸取經驗的基礎上,完善、提升現行標準,然后進一步深化標準化工作,實現軟件平臺、硬件平臺以及交互平臺的標準化;其次,為適應智能電網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智能電能表應該跟蹤直流電網、微電網、智能家電、智能家居技術的發展,適當超前地開拓、引入相應功能;第三,研究、開發各種潛在的增值服務模塊;第四,搭建交互平臺,研發相關的實現技術與裝備、手段;最后,把智能電能表融入“三網融合”提供的社會信息化網絡中,最大限度地為社會、民生提供可能的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