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obtdm"><strong id="obtdm"></strong></menuitem>
<tbody id="obtdm"></tbody>
  • <tbody id="obtdm"><nobr id="obtdm"><dfn id="obtdm"></dfn></nobr></tbody>
      1. 返回列表 發帖

        《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發展規劃》

        一、前言


        (一)規劃背景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城市智慧化已成為繼工業化、電氣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建設智慧城市,是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前沿趨勢,是南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2006年,我市在緊密跟蹤世界智能城市發展理念和實踐進程的基礎上,積極研究探索新形勢下南京特色發展道路,完成了《構建智慧城市、引領未來發展》等重要課題的研究,提出了構建智慧城市的初步設想。2007年,在我市舉辦的“智慧產業發展與城市創新”高層論壇上,一批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圍繞發展智慧產業、構建智慧城市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隨著“智慧地球”新理念和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國內外對智慧城市的研究和實踐不斷向前推進。200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臺“三個發展”意見,明確提出了推進“智慧南京”建設的重大戰略構想,將其作為加快城市轉型升級,并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確立領先優勢的關鍵戰略舉措。《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加快建設智慧創新、富裕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將打造“人文綠都、智慧南京”作為“十二五”期間南京城市發展的基本取向。中國共產黨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智慧南京”,推進先進智能技術廣泛應用,建成“無線城市”,提高社會信息化水平和市民生活品質。


        (二)規劃內容


        智慧城市,是網絡寬帶化、管理智能化、產業高端化和應用普及化的城市,是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是以信息、知識為核心資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手段,通過廣泛的信息獲取和全面感知,快速、安全的信息傳輸,科學、有效的信息處理,創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融合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本規劃立足南京實際,分析了“十二五”期間“智慧南京”建設面臨的形勢,提出了今后五年“智慧南京”建設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重點對我市未來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應用體系、智慧產業發展、智慧人文環境等方面進行認真分析謀劃,力求通過高水平的頂層設計、系統設計、構架設計和制度設計,使規劃更具前瞻性、科學性和操作性,成為引領“智慧南京”發展的行動綱領。


        (三)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是2011年-2015年,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


        (四)規劃依據


        1、《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3、《中共江蘇省委關于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4、《中共南京市委關于制定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5、《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6、《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堅持科學發展 轉變發展方式 加快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意見》(寧委發〔2009〕37號)


        7、《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十二五”規劃編制有關工作的通知》(寧政發〔2010〕173號)


        8、《市政府關于推進市民卡項目建設的意見》(寧政發〔2008〕200號)


        9、《市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政務數據中心的意見》(寧政發〔2010〕65號)


        10、《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全市智能交通項目建設的意見》(寧政發〔2010〕237號)


        11、《中共南京市委關于聚焦“四個第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打造中國人才與科技創新名城的決定》(寧委發〔2011〕36號)


        12、《關于以打造“一谷兩園”軟件產業集聚區為重點高標準建設中國軟件名城的意見》(寧委發〔2011〕39號)


        13、《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而奮斗》(中國共產黨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報告)

        二、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期間,南京深入貫徹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緊緊圍繞“三個發展”這一中心任務,突出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信息化和城市化的融合,積極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扶持信息產業發展,著力深化信息技術應用,加強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使信息化發展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信息化建設在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推動城鄉統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南京成為國家“兩化融合先行試驗區”、“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和“中國軟件名城”,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較好基礎。


        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


        通過“十一五”建設,南京市已建成以光纜為主體、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線傳輸網絡,規模、容量、技術等方面均居國內領先水平。已建成擁有100多萬公里光纜、500G出口鏈路的城域網。實現城區20M接入,農村8M全覆蓋,為信息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2010年電信業務總量131.04億元,互聯網用戶達153.87萬戶,其中寬帶用戶達150.77萬戶。全面建成以光纖骨干網為主的數字化有線電視網絡平臺,全市有線電視用戶達179.5萬戶,入戶率達到93%以上,其中數字電視用戶達108萬戶。


        無線寬帶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以南京電信為主體全面推進公眾無線接入網絡建設,全市WIFI熱點已超過1800個,政府機關和賓館等窗口單位已經率先實現無線寬帶接入,主城內休閑場所、商務樓宇等熱點區域實現無線寬帶基本覆蓋。同時,積極推進無線寬帶行業專網建設,試驗網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覆蓋了包括建鄴區在內約155平方公里的面積,并開展了移動警務、應急指揮等應用試點,取得了良好成效,其技術特點和應用模式已引起了國家相關部委的重視。


        2、電子政務和社會信息化深入推進


        在政府公共服務領域,全市具有行政權力的53個政府部門和13個區縣均建成權力陽光業務系統,實現了行政權力的全事項上網、全信息覆蓋、全過程監控;綜合政務平臺為用戶提供統一的服務接口,實現用戶、系統、信息三者之間的協同;城市三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初步建成,開始在城市規劃、市政建設、房地產管理、環境保護以及治安管理等方面得到應用。另外,信息技術在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已建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實施了社區信息系統建設工程,初步構建了市、區、街道三級網絡服務體系。


        3、信息產業保持快速發展


        “十一五”期間,南京的電子制造業與軟件產業并駕齊驅,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兩化融合”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圍繞發展“五大產品群”、培育“九條優勢產品鏈”,切實推進以“液晶谷”、“無線谷”為引導的信息產業“二十大工程”,2010年,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到1450.4億元。軟件業也占了我省的半壁江山,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13億元,比上年增長60.3%。


        4、科教人才方面的比較優勢不斷增強


        南京擁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數量,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十一五”期間,南京進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礎教育,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積極引導駐寧高等院校調整相應專業和學科設置,增加信息技術與管理復合型專業,積極與國際專業信息化人才培訓機構聯合辦學,培養出大量信息化管理人才;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積極開展了信息技術職業教育,培養出大量信息技術應用人才;積極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和市外各類專門人才,鼓勵大中型企業設立信息主管,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信息技術人才隊伍。


        (二)面臨形勢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國內外智慧城市發展理念出現了新特點和新趨勢,特別是“物聯網”、“感知中國”等新概念新理論的問世,打破了之前的傳統思維,將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作為新的發展目標,使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城市發展更具活力,已逐步成為國內外主要城市創新發展的新趨勢。


        1、技術創新與應用突破為“智慧南京”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隨著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無線寬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信息網絡向寬帶、融合方向發展的趨勢進一步顯現,信息技術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發展以及與其他產業技術的融合不斷加深,這些都為實現對城市建設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成的各種海量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傳輸、處理、整合和分析,提升城市經濟社會各領域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2、國家宏觀政策為“智慧南京”建設提供了良好發展機遇


        “十二五”時期,我國面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發展上的新形勢、新要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對信息化發展任務進行了系統全面部署,指出要“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構建寬帶、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國家已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對“智慧南京”建設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3、城市發展新趨勢對“智慧南京”建設提出內在需求


        面對后金融危機時代日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南京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壓力,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十分巨大,同時,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管理和社會建設面臨許多新的挑戰,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術。2010年6月國務院發布《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提出南京要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長江航運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一城市發展新定位也對建設智慧城市提出內在需求。只有深化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充分挖掘、實時整合、有效配置城市的一切有形和無形資源,才能實現城市科學協調發展。建設“智慧城市”適應城市發展的新要求,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4、青奧會舉辦為“智慧南京”建設帶來新的契機


        2014年青奧會將是我市舉辦的規格最高的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盛會,在南京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是時代賦予南京發展獨一無二的戰略機遇,不僅為南京擴大國際影響提供絕佳平臺,為南京爭取相關戰略資源傾斜與發展政策支持提供難得契機,也為在短期內集中力量破解長期困擾發展的重大難題提供強有力的倒逼機制。“十二五”期間,我市將充分發揮青奧會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創新經濟、智慧產業及文化體育產業,推動高科技成果在青奧會中應用,廣泛普及智能技術、綠色低碳技術,全力打造“智慧青奧”,并使之成為推動“智慧南京”建設的核心力量。


        5、體制機制和信息安全是“智慧南京”建設面臨的挑戰


        我市智慧城市建設也面臨相當大的挑戰。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寧波等城市紛紛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地區間競爭態勢依然嚴峻,迫切要求我們搶占先機,率先啟動“智慧南京”建設,確保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把握主動權。智慧城市發展所涵蓋的傳感器、網絡、智能處理等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多數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由此帶來的信息安全風險是我們必須面臨的重要挑戰,迫切要求我們不斷加強信息安全體系建設,真正把南京建設成為自主可控的“智慧城市”。此外,觀念的更新、體制機制的調整是“智慧南京”建設面臨的挑戰。智慧城市建設初期需要大量的政府投資,將給我市財政帶來一定壓力,對創新建設、運營模式、保障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三、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總體架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進一步完善“智慧南京”的頂層設計、系統設計、構架設計和制度設計,堅持以科技創新和深化應用為重點,將先進智能技術廣泛運用于經濟發展、公共服務及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線,依托新技術、新業態和新的服務方式,更準確快捷地配置資源、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創造我市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創新活躍的市場環境、和諧低碳的人居環境,推進我市產業結構的高端化,提升信息時代的生活品質,全面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為把南京建成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奠定堅實基礎。


        (二)主要目標


        充分發揮南京科教、產業和人才優勢,推進電信網、廣電網與互聯網的融合,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以及物聯網與互聯網的融合,加快社會經濟結構從以物質與能量為重心向以信息與知識為重心轉變,使信息資源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智慧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電子政務成為公共管理和服務的主流模式,網絡化工作生活方式廣泛普及,城市信息化與農村信息化協調發展,形成適應信息化發展的社會經濟組織體系,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質量。


        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到2015年時,使南京的信息化水平進入全國領先行列,信息化總指數達到86,基本建成寬帶、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實現政務、商務、事務各領域比較廣泛的智慧應用,打造一批重點示范工程和上規模的智慧產業基地,形成智慧城市發展的基本框架,逐步走出具有南京特色的智慧城市發展之路。


        南京市“十二五”期間“智慧南京”建設主要目標有:


        1、基礎設施


        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基本形成,無線寬帶城市和三網融合建設水平走在全國前列,互聯網城域出口帶寬達到1000G以上,互聯網寬帶接入率達到95%以上,無線寬帶網絡覆蓋率達到98%以上,全市有線電視雙向數字化率達100%。


        2、產業發展


        使信息化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加速兩化融合,全面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軟件業、信息服務業和物聯網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力爭在“十二五”中期,實現軟件產業規模“進四爭三”的目標,使南京軟件研發和產業化程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15年,全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達4000億元,實現5年翻兩番,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達到4500億元。


        3、電子政務


        建成跨部門、信息資源共享的智慧政務體系,信息化全面支撐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新型電子政務成為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有效手段。政務公開信息網上發布率達到100%,政府部門普遍實現網上辦公,90%以上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事項可通過網絡辦理。網上申報納稅額占納稅總額的70%。城市管理100%實現網格化。推進政務數據中心和綜合政務平臺等一批電子政務重點項目,完善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和應急指揮等信息化工程,使政府運行、服務和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成為全國電子政務領先城市。


        4、電子商務


        大中型企業全面實現企業資源管理、網絡營銷及綜合集成應用,培育50家有重要影響的電子商務行業網站,培育50家電子商務應用率達到60%以上的大型流通企業;農業電子商務交易量占農業總收入的60%以上;初步建成國際貿易信息化支撐環境,口岸平均通關時間達到6小時以下,貨物平均庫存時間降低50%。


        5、電子服務


        營造智慧的人文環境,建成延伸到基層的智慧公共服務體系。建立智慧社區示范區,構建統一的社區信息平臺,通過各種信息化手段和應用豐富和改善社區居民生活服務。交通、醫療、教育、文化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智慧應用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提高家庭信息化水平,75%以上的市民能通過網絡享受工作、生活、學習等服務。市民生活品質得到明顯提升,城鄉居民的幸福指數普遍提高。


        (三)總體架構


        智慧南京建設要搶抓全球網絡技術、信息技術不斷實現重大突破和互聯網、物聯網、無線網多樣化發展的機遇,突出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強資源共享,減少重復建設,進一步完善、深化頂層設計,突出項目帶動和模式創新。


        智慧南京的總體架構概括為“一大平臺、三大領域、六大體系”,即以智慧城市云計算服務平臺建設為核心,以滿足政務、商務、事務三大領域應用需求為導向,推進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智慧應用體系、智慧產業體系、信息資源管理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政策保障體系建設。


        四、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


        (一)完善智慧基礎設施


        “十二五”期間,我市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要按適度超前的目標,建設寬帶、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以“第四代無線通信(LTE)”、“下一代互聯網(IPV6)”、“新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及物聯網、云計算等關鍵技術研發創新為核心,大力推進“三網融合”工作,大力擴容互聯網出口帶寬。


        推進下一代互聯網建設。以下一代互聯網架構(IPV6)的推廣為契機,積極推動各大運營商加快“光進銅退”進程,建設集IP化、寬帶化、融合化為一體的“城市光網”,實現“百兆到戶、千兆進樓、T級出口”的網絡服務能力,為“智慧南京”搭建一條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建立基于城域網的地址規劃模型,協調各大網絡運營企業做好IPV6地址規劃工作,開展新一代互聯網(IPV6)部署試點,實現新舊網絡平滑過渡,為智慧南京的海量信息應用、發揮科研、商業創新價值構建一個靈活、高效、安全、高擴展的網絡傳輸系統。


        完善無線寬帶網絡建設。進一步加大無線寬帶WIFI熱點覆蓋密度,完善與3G網絡的應用融合。加強與中科院的院市合作,加快MIWAVE技術的研發,抓緊在終端設備、系統集成等方面實現突破,推進公安、廣電等部門和上海微系統所共同建設寬帶無線行業專網,盡快將南京建設成為在全國居領先水平的無線寬帶城市。通過無線寬帶城市建設帶動相關研發機構和產業向“無線谷”聚集,建立創新驅動機制和技術產業化機制,形成集聚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公共測試平臺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的高端通信產業“生態群落”,增強南京無線通信產業的創新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加快新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建設。加快制定我市NGB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實施步驟和相關配套措施,加快升級改造NGB傳輸骨干網絡、NGB業務平臺、NGB管理系統(對業務、內容、網絡和用戶實現智能化的監控和管理),實現廣播電視網絡業務跨地區的互通、交換和節目資源的共享,實現高清電視、數字音視頻節目、移動多媒體、高速數據接入和話音等業務的集成功能,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更加高效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務。


        提升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加大信息技術在城市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領域的推廣應用力度,引入傳感器、物聯網等技術提升對城市運行感知監測能力,建立先進的地下管網、交通、電力、供水、供氣等行業監測、控制與管理系統,實現管控一體化目標,大幅提高基礎設施的可控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顯著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人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努力營造安全、有序、祥和的城市環境。


        大力推進“三網融合”工作。積極推進互聯網、電信網、廣電網“三網”融合,促進業務運營相互準入、對等開放、合理競爭。搭建三網融合公共平臺,重點推進綜合業務運營支撐軟件平臺、云計算平臺、電視播控平臺、媒體資產管理平臺、數據和災備中心平臺建設,實現可控、可測、可管目標。積極參與國家863“三網融合演進技術與系統研究”重大項目。大力推動我市相關企業的技術創新,加快研發適應三網融合要求的集成電路、軟件、關鍵元器件等基礎產品以及網絡信息安全產品。


        (二)構建智慧應用體系


        1、電子政務應用


        “十二五”期間,我市電子政務應用體系建設將圍繞服務型政府建設,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民生為導向,強化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不斷促進政府行政的現代化、民主化、公開化、效率化,推進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


        加強基礎數據庫建設。以支持各領域、各行業信息化融合發展和信息資源整合為目標,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類采集、共享使用”的原則,建設市政務數據中心。重點加快建設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宏觀經濟、實有人口、企業法人基礎數據庫,整合共建城市空間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構建城市分布式數據庫系統,加強社會保障、教育科研、醫療衛生、土地、住房、交通等專業數據庫建設,為智慧城市應用體系建設提供全面、及時、準確的信息資源,為政府公共管理、企業生產經營和居民生活服務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


        推進資源整合共享。依托市政務數據中心的服務器資源、軟件資源、網絡資源和人才資源優勢,建設基礎設施共建平臺、應用軟件開發平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和技術咨詢服務平臺,構建全市“云計算服務平臺”。統籌規劃和建設全市電子政務的外網服務平臺、內網辦公平臺,逐步實現我市電子政務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應用、統一管理。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共享交換的規范和機制,制訂和完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交換體系的技術標準,加強對政務信息采集、存儲、共享、安全等環節的管理,規范各區縣、各部門的信息交換工作,逐步消除“信息孤島”現象,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推廣以數字證書、電子身份認證為核心的網絡信任體系,保障信息基礎設施及重要應用系統的安全。加快推進政務數據中心及其它關鍵業務系統異地災備中心建設,健全災難恢復機制。將規劃、國土部門掌握的基礎地理空間數據,與城建、公安、城管、安監、環保、民政等部門提供大量的城市部件坐標進行整合,形成全面、準確的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庫,大力推進城市規劃、土地資源、城市建設、園林綠化、環境保護等領域信息資源共享。


        提升城市綜合管理能力。采用RFID、高速影像識別、GPS、GIS等技術形成的綜合解決方案,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指揮和調度水平為目標,加快建設以全面感知為基礎、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交通系統,提高交通運行效率,保障城市暢通有序。匯集權屬單位管線基礎數據,建設城市地下管網數字化工程,推進各部門業務協同,逐步整合交通、通信、水、電、氣等城市生命線的運行監控信息,為應急管理、行業監管、企業管理提供綜合信息服務,建立新型網絡化、智能化“城市管理中心”,實現對城市運行的精確、綜合監管,提高城市管理整體效率。進一步擴大城市視頻采集及監控范圍,全面整合公安、企事業單位現有監控系統,加快建立移動監控系統,實現對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全面可視化監控。加強市、區縣兩級具有城市管理職能的部門業務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完善工作規范和管理流程,構建全市網格化巡防管理機制,實施城管、公安等執法部門聯合巡防,市容管理與治安管理對接。加快建設完善覆蓋全市的應急指揮信息平臺,實現市級信息平臺和各專項應急指揮平臺、區縣應急指揮中心的信息共享、協同聯動,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顯著增強城市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進一步強化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多部門協同綜合指揮調度,促進“平安城市”建設。


        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加強各職能部門的信息共享與執法協作,以財政、稅收、工商等關鍵業務系統為核心,推動建立統一的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信息平臺,實現執法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政務公開,提高協同監管能力。提高住房、銀行、稅務等部門的信息共享水平,加快建立房地產市場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房地產市場主要數據的自動采集、動態分析和預警預報,為房地產市場趨勢分析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全面、更準確、更及時的數據支撐,提高對建筑和房地產市場的監管水平。加快建設覆蓋全社會的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健全信息公開與披露制度,為市民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服務。建設事故隱患、重大危險源、危險化學品等數據庫,提高安全生產監管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生產事故預防和處置的能力。進一步加強稅務信息化建設,加快完善綜合治稅信息平臺,強化稅源監控信息的及時性、全面性、準確性,保障稅收穩步增長。


        2、電子商務應用


        著力營造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環境,注重培育新的商業模式,大力推動電子商務應用體系建設,使其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新亮點。


        大力發展企業電子商務。深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積極推進企業ERP(企業資源計劃)、SCM(供應鏈管理)和CRM(客戶關系管理)等綜合管理系統建設,支持其應用電子商務開拓市場,并通過供應鏈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形成以大型重點企業為龍頭、配套企業為支撐、產業增值鏈為一體的電子商務價值鏈,建立一批服務中小企業的專業性電子商務平臺,推進B2B電子商務發展。鼓勵大型商貿企業、購物中心和連鎖超市等商貿服務企業建立自己的網站和網上商城,完善電子購物體系,開展網上銷售以及話購、視購和郵購,加快發展面向個人消費的綜合性網絡購物中心等電子商務業務,促進B2C電子商務發展。


        構建“智慧物流”。發揮我市“通江達海、轉南承北”的區位優勢,推進沿江物流帶和專業化工物流園區物流業標準化、體系化、信息化建設,推動物流模式創新。加強“智慧物流”系統基礎性和關鍵性技術的研發,推廣無線射頻識別(RFID)、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自動識別和采集跟蹤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建立物流信息分類與編碼、采集、交換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標準,形成較完善的物流信息標準體系。加快推動以互聯網和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為基礎的“物流網”發展,通過互聯網對物品進行跟蹤管理,實現商貿流通各環節的全程控制和管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整合交通、港口、銀行、海關、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的物流信息資源,建設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立以物流大通關為主要內容的電子口岸政務信息系統,實現網上報關、報驗、報檢、聯網核查與監管、電子退稅等,加快提升現代物流效益。


        不斷完善對居民的電子商務。大力推進云計算、寬帶移動通信、電子支付等先進信息技術在廣告、會展、會計、法律、評估、認證、經紀等商務服務行業中的普及應用,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咨詢服務業,鼓勵網絡運營、安全評估、信用認證、電子支付、物流配送、信息服務等各環節企業的開放與合作,提升我市商務服務智能化水平和服務能級。鼓勵金融機構積極發展各類電子支付和結算工具,大力推廣使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在線支付工具,通過各種網絡交易實現各種投資、消費、轉賬等業務。推進百貨、連鎖業應用供應鏈管理和商業智能系統建設。加快旅游、會展、酒店、餐飲等服務信息化,構建高效便捷的網上旅游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房地產開發經營、中介和物業管理信息化,發展網上購房、租賃、拍賣和評估等新型服務。倡導以網絡為載體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積極倡導和鼓勵有條件的機關、企業和個人借助網絡服務主動搜尋政務、商務、娛樂信息,以舉行網絡會議、居家上班、提供遠程服務等方式,減輕城市空間承載及交通系統壓力,提升整個社會運轉效率。


        加強技術創新和標準體系建設。在引進國外電子商務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我市科技創新資源優勢,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自主研發電子商務關鍵技術,包括電子商務平臺技術、系統集成技術、電子商務安全保密技術、電子支付技術、電子轉賬與結算技術、物流標識與配送技術等,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商務產品和服務,不斷提升我市電子商務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完善電子商務政策法規,規范電子商務秩序,加強電子商務在政府采購中的應用,支撐電子商務快速發展。


        加快誠信體系建設。積極促進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利用企業基礎信息比對、綜合治稅保障等信息系統,逐步建立完善企業信用征信體系;依托市民卡項目逐步建立個人信用數據庫和管理平臺;由行業自律組織牽頭,按照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的方向,建立權威公正的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完善在線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嚴格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對交易誠信度高的企業進行推薦,對交易誠信度低的企業向消費者警示,為電子商務發展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3、電子服務應用


        堅持以人為本,以先進信息技術為手段,創新服務模式,拓寬服務渠道,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推進公共服務均衡、優質、高效發展。


        加快推進“智能門戶”建設。整合政府門戶網站和服務熱線,在“12345”市民熱線、中國南京網站、社區信息服務網點基礎上,打造“城市智能門戶”,與市民卡、政務數據中心等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無縫聯接,在各類政務、商務、事務辦理方面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在金融、票務、充值、繳費、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增值服務,全面提高為民辦事服務水平。


        推進教育、文化、衛生領域信息化。加強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實現多媒體教學。大力推進教育資源數字化開發工作,加快建設教育基礎信息數據庫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基礎教育資源大眾化、網絡化應用,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推進以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等為重點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發展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數字電影、移動電視、流媒體等新興文化業態,加快公共文化信息資源開發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信息技術在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打造精品文化產品等工程中的廣泛應用,營造文明和諧的群眾網絡文化環境。推進“智慧醫療”建設,加快市民卡與就診卡、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的整合應用和“同城互認”、“雙向轉診”、“遠程醫療”、“疾控預警”、“藥品監管”等公共醫療服務、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


        提高社會保障信息化水平。深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領域信息化,推動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低保、優撫安置等領域的信息資源共享和網上服務整合,促進社會保障網絡向社區和鄉村延伸,建立健全以城市為核心、覆蓋城鄉的社保信息服務體系。提升社保關系跨地區轉接能力。促進勞動力的有序流動,促進社會充分就業。


        推進智慧安居服務。完善社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加強社區管理、服務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推動以區縣為單元的社區管理與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研究制定社區安居標準規范,加快智能家居系統、智慧樓宇建設,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更加舒適、更加放心的家庭服務、養老服務和社區服務。創建一批全國領先的“智慧社區”,提供各類便民信息服務,逐步完善并整合社區內社會保障、計劃生育、民政福利、社區管理等應用系統,為市民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


        4、重點工程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較長期的過程,按照建設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十二五”期間將圍繞我市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升級的戰略重點和群眾對公共服務的迫切要求,找準突破口,先行先試,著力推進重點領域智慧應用體系建設,以重點工程帶動智慧城市建設整體推進。


        (1)“政務數據中心”


        政務數據中心建設是“智慧南京”建設的核心項目,是“智慧南京”云計算服務平臺的主要載體,總體目標是打造一個集“技術服務、資源服務、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電子政務建設和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運行管理體系、安全保障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從而加強資源共享,減少重復建設,營造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綜合應用的電子政務建設環境。


        政務數據中心主要功能是提供符合各項標準的機房資源和各類設備托管服務;提供高速、可靠政務內網接入和統一安全的互聯網訪問;建立容災備份系統,為各部門提供數據存儲和數據備份服務;建立信息資源交換與共享平臺,提升信息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建立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更好的為各部門業務協同提供數據支撐;建立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為各機關部門提供信息化規劃和咨詢服務。此外,引入云計算概念,打造綠色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和服務平臺,建設虛擬化服務器、虛擬化存儲和虛擬化桌面終端等基礎設施云計算平臺,形成全市電子政務的“基礎設施云、應用軟件云、信息資源云和技術服務云”等云計算服務平臺,統一部署數據交換、音視頻、郵件服務等共性應用系統,大力減少重復投資。


        (2)“市民卡”


        進一步加大市民卡應用領域拓展力度,加強與教育、衛生、園林、旅游、工會等部門溝通,以市民卡為載體實現各類便民公共服務;努力拓展市民卡在小額電子消費領域的應用,在公用事業繳費以及書報亭、農貿市場等領域推廣市民卡應用。進一步拓展與農行、中行、交行等金融機構和其它信息服務企業的合作,增加服務網點、開通自助圈存等便民服務,實現辦卡、使用、掛失方面的一站式服務。同時,根據技術發展、應用拓展和區域合作要求,開展與信息化領軍企業合作及與寧鎮揚、都市圈城市的交流,加快企業發展,提升服務支撐能力。


        (3)“車輛智能卡”


        車輛智能卡(車輛電子標簽)項目是我市智能交通系統建設的核心先導工程,也是物聯網應用的重點示范項目。主要建設內容:一是建立車輛電子標簽發行體系。采用RFID射頻技術,以環保標識形式為車輛安裝電子標簽,用于車輛身份識別及環保檢測、交通流量管理等多領域應用。二是搭建車輛電子圍欄系統。結合公安、環保等部門需求,在全市各主要道路和治安卡口建設動態信息采集點(電子圍欄基站);結合我市政務數據中心建設,建立交通信息交換共享平臺,搭建全市道路交通動態實時監測體系。同時,采取多行業多部門多目標共享應用模式,實現環保限行、車輛動態監測、套牌車管理、卡口監控、肇事逃逸車輛追查、出租車治安管理、路網動態監測、交通流分析及誘導控制、車輛安全管理等功能,有效規范車輛使用和駕駛行為,為廣大市民創造良好的出行環境。三是完善技術與應用創新體系,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通過項目實施,強化關鍵性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RFID應用技術及相關標準規范,加快培育發展我市RFID產業。同時,不斷推進商業服務模式創新,為電子標簽大規模推廣應用積累經驗。


        (4)“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是一個依托先進信息技術,建立在信息豐富完整、跨服務部門基礎之上,提升醫院向患者服務水平的系統工程。以加強各級醫療機構自身信息化建設為基礎,以實現“共享醫療、放心醫療、便捷醫療”為目標,在市民卡體系上建立全市統一的就診卡和個人電子健康檔案,依托市政務數據中心的硬件與網絡資源,建設統一的區域醫療衛生信息平臺,建立完善衛生電子政務平臺、藥品監管平臺和各醫療機構的電子病歷系統,實現醫療體系的所有數據互通共享。


        (5)“智能交通”


        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一個以全面感知為基礎的新型智能交通系統,已成為解決城市交通管理問題、緩解車輛擁堵狀況的重要手段。我市智能交通項目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采用無線射頻(RFID)、高速影像識別處理、GPS等技術,使高速運行的車輛能夠被“感知”,相關數據能夠實時采集、整理和分析,有效解決車輛自動識別、動態監測及流量精確預測等難題,逐步實現車輛精準管理、城市路網動態監測、車流統計與分析、各種交通規(稅)費的動態稽征等功能;在此基礎上,通過交通信號控制、智能導航、停車誘導、公交信息服務等一系列交通管理及服務系統,引導交通流合理分布,實現城市交通的動態組織管理,提高交通運行效率,保障城市暢通有序,形成“智慧南京”的重要基礎應用,有效促進全市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提升,帶動我市智能交通技術研究及相關產業發展。


        (6)“數字管網”


        在詳細清查全市工業管廊、市政管網相關位置、用途、管徑等信息基礎上,建立統一數據庫,形成一張可見、可查、可控的電子地圖,為城市防汛排澇、工程建設、施工管理、突發事件應急救援等工作提供完整、準確的信息支撐。數字管網工程將綜合運用軟件、系統集成、物聯網、電子標簽等最新技術,使電子地圖不僅反映既有管網數據,同時也能對流量、壓力等各種管網運行指標進行實時監控,提高安全隱患防范能力。同時,將數字管網系統“嵌入”完整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在強化地下管線監管同時,逐步把地上的管道線路、管道源頭,地面的企業生產設備,管道周邊加油站、加氣站等危險源,危險品運輸車輛運行等詳細信息全部納入實時監控平臺,實現地下、地上全部覆蓋。


        (7)“應急指揮”

        南京市“智慧城市應急指揮”體系主要由智慧公共安全綜合管理平臺、城市安全監控統一管理平臺、城市應急指揮聯動平臺、城市災害防控管理平臺、城市警務綜合管理平臺以及各級安全保障部門已經建設的多個信息化系統組成。其中“智慧公共安全綜合管理平臺”是南京市“智慧城市應急指揮”系統的最頂層平臺,集中整合和展現應急指揮各項業務。“城市安全監控統一管理平臺”是將全市由公安、交通、消防、環保、安全等各個部門在所管轄范圍內布置的視頻監控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城市災害防控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包括災害預測資源整合、災害防止部門管理、對外宣傳等多項綜合性業務。“城市應急指揮聯動平臺”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緊密的聯系起來,對各種突發事件進行預先的應急預案設定,并高效、智能的應付各種突發事件。“城市警務綜合管理平臺”整合城市已建的“平安城市”、“治安卡口管理”、“電子警察”等系統,保證相關工作人員能夠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隨時訪問警務系統,做到拉得動、通得上、看得清、查得準。


        (8)“食品安全追溯系統”


        “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是一個能夠連接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讓消費者了解符合衛生安全的生產和流通過程,提高消費者放心程度的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包括生產加工和流通消費兩大領域的信息監管和溯源系統建設。通過建立全市統一的中心數據庫和管理平臺,提取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供應鏈環節消費者關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數據庫,實現追溯數據管理、食品召回、監測預警、決策分析功能。全面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一旦發現問題,能夠根據溯源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從源頭上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9)“智慧環保”


        “智慧環保”工程是通過加快信息技術在節能環保、環境監控、市政綠化建設等方面應用,全面提高環保工作水平。南京市“智慧環保”體系主要由“智慧環保”綜合管理平臺、能耗監測平臺、環境智慧監控平臺、市政綠化智慧管理平臺以及各級環保部門已經建設的多個環保信息化系統組成。其中“智慧環保”綜合管理平臺將作為南京市“智慧環保”的最頂層平臺,實現包括環保資源管理、環保知識普及、環保資源整合、環保事項審批等多項綜合性業務。“環境智慧監控平臺”與已建“數字南京”的GIS系統聯動,實現對全市的空氣、水、重點污染源、污染企業等重要環保信息24小時自動監測和公布。“市政綠化智慧管理平臺”對全市范圍內的綠化工作進行統一的管理,并與其他的環保系統進行聯動,從而實現整個市政綠化的智慧性。“能耗監測平臺”,在對環境進行智能化管理的同時,加強對全市范圍內能耗的監測。


        (10)“電子口岸”


        南京電子口岸項目建設將以金陵海關成立為契機,以數據共享和聯網交換為手段,實現口岸業務的無縫對接與融合,提升各崗位業務協同能力,大力簡化通關手續,提高通關效率,降低貿易成本。南京電子口岸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結構,以南京口岸大通關公共平臺為基礎,在業務功能上劃分為口岸電子政務平臺、口岸電子商務平臺和口岸系統集成平臺3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中南京口岸大通關公共數據平臺是南京電子口岸的基礎和核心,實現口岸各種信息的集中存儲、集中使用和充分共享。口岸電子政務平臺以南京進出口業務和應用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和信息資源,形成南京口岸各政府機構、各管理機構和各服務機構電子政務的統一網絡和數據處理平臺。口岸電子商務平臺以運輸、倉儲、金融、保險等信息為基礎,以入網的進出口企業為用戶,以網上訂單交易為手段的綜合型信息服務平臺。系統集成平臺以口岸各部門現有的應用系統為基礎,采用單點登錄方法,統一數據標準,規范應用模式,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功能性和技術性系統整合。


        (11)“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指將物聯網、云計算、下一代通信網絡、高性能信息處理、智能數據挖掘等現代信息技術技術應用于游客感知、行業管理、產業發展等方面,使旅游物理資源和信息資源得到高度系統化整合和深度開發,是服務于游客、旅游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面向未來的全新旅游形態。南京“智慧旅游”的總體架構主要劃分為前端的應用體系和后端的支撐體系兩大部分:前端應用體系中,“游客”、“政府”位于體系的兩端,著重體現了智慧旅游中的游客體驗和政府行業管理這兩條主線。景區、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在線服務商等其他業者共同組成智慧旅游的服務業者,他們是游客體驗與政府管理的實際載體。后端支持體系主要由旅游信息資源數據庫和基礎服務系統兩部分組成,統一為前端應用體系提供全面、強大的支持服務。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旅游行程規劃系統、旅游目的地營銷系統、三維虛擬景點系統等,通過各種多媒體終端,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查詢、在線預定、客戶代理等多種服務。


        (12)“智慧社區”


        “智慧社區”的建設主要是整合社區內的各類信息系統和資源,通過構建統一的社區信息平臺,應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加強社區信息化管理,豐富和改善社區居民生活服務。通過選擇若干有基礎和條件的社區進行“智慧社區”的試點,加快建設完善社區網站、電子商城、遠程教學、在線公共服務、網絡民主等信息系統,為市民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和各類便民信息服務,讓生活在智慧型示范社區的居民率先享受智能化的家庭綜合服務,親身體驗和切身感受智慧之都給他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所帶來的便捷和品質的提升。同時,利用物聯網、自動控制等先進信息技術,加強社區資產、能耗及治安管理,打造節能、環保、平安的生活環境。智慧社區示范區、示范工程的試點和實施,可以在社會上更加彰顯智慧城市的理念、意義和作用。


        (三)促進智慧產業發展


        經濟轉型升級是我市“十二五”期間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要充分利用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驗區”等政策優勢,進一步推進“兩化”融合,采用先進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以智慧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使我市經濟發展適應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提高。


        1、智能工業


        推進“兩化”融合。大力推進鋼鐵、化工、汽車、紡織服裝等重點制造行業“兩化融合”工程,以提高裝備智能化水平和優化工藝流程為重點,推進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程(CAE)、計算機輔助工藝過程(CAPP)、計算機輔助制造(CAM)、企業資源計劃(ERP)等信息技術在制造業企業研發、生產、管理、營銷等環節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發展,實現研發設計數字化、生產過程自動化、裝備制造智能化、經營管理網絡化。大力推廣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虛擬制造和網絡化制造,促進傳統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變,加快“南京制造”向“南京智造”轉變,推動制造業逐步向高級階段發展。促進IT企業面向制造業行業開發專用軟硬件和服務產品,參與企業信息化改造項目。加強國家級“兩化融合示范基地(服務園)”和“示范(試驗)企業”建設,扶持發展信息技術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的品牌和產品。加大與國家級科研機構和重點院校合作力度,共建“智慧產品”研發設計基地,著力引進一批國內外相關領域有實力的大企業、科研機構建立行業技術研發創新中心。加強制造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和營銷系統建設,提高制造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


        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創新發展,大力發展液晶顯示、移動通信、計算機設備為主的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打造以關鍵器件、專用設備和整機為核心,上下游企業協同配套的電子信息產業鏈和創新鏈,開發出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創新“政產學研金”合作機制,推進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著力發展4C(計算機、通信、消費電子、內容)融合的“智能家居”產業,瞄準國家及國際標準、專利,突破IPV6、射頻識別等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建成“智能家居”技術創新、內容服務、應用示范和產業發展集聚區,帶動電子信息產業不斷向高端發展。引進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一批國際性產品和知名品牌,形成特色鮮明、配套完備的信息產業集群。


        大力培育發展物聯網產業。積極推進RFID(無線射頻識別)、傳感器等技術在智能交通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支持物聯網優勢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深入拓展,打造中間件、數據庫軟件、應用軟件等重點產品,提升系統集成水平。以應用為導向,加強無線通信、電子標簽、集成電路、系統集成、計算機、嵌入式軟件、微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重點環節的企業培育和引進工作,強化物聯網產業的配套能力。鼓勵發展物聯網運營與服務業,結合示范應用和市場需求,建設物聯網服務支撐平臺,創新設備商、系統集成商、運營商及服務商之間的合作模式,促進物聯網運營產業集群發展。


        2、智能農業


        推進農業信息技術應用體系建設。加快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推動物聯網技術在品種選育、栽培、灌溉、施肥以及氣象、土壤、植保等領域的應用,加快基于自動控制技術的智能化農業設施的推廣,盡力擺脫氣候、季節等因素對農業生產制約,促進農業生產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通過建立基于遙感技術的農情業務監測系統,實現主要農作物的面積、長勢、災害、產量等農情信息的動態監測。開發面向精準農業應用的農田地理信息系統,建立起基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田間作物信息獲取與診斷分析的技術體系;開發完善一批具有實用價值和區域特色的農業數據庫和農業專家系統,建設農業與農村經濟決策支持、災害處理等信息應用系統,提高農業管理現代化水平。


        建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鼓勵引導通信網絡運營商加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開發低成本的雙向信息終端,解決農業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重點圍繞我市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建設與完善一批有影響力的地方特色農業網站。組織開發適應農村共性應用需求的綜合信息應用軟件平臺系統,提供信息采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服務定制和信息發布等基本功能。建立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對關系民生的農產品的生產、需求、儲備、價格、進出口貿易等的動態跟蹤監測預警。建立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監管系統,逐步實現行政審批和市場監督管理事務的信息化處理。建立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提供農村供求信息、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農業科技信息、農業氣象信息、農產品進出口信息等,指導農村工作和農民生產。


        建設面向農民的信息服務體系。加快鄉鎮政務信息化建設,推動網上村務公開,促進民主建設,提高農村管理水平。建立面向農民的信息服務系統,采集、整合和優化人社、公安、工商、文化等有關部門信息資源,向農民提供勞動就業、技術培訓、社會保障、權益維護、文化生活等方面信息服務,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推動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業發展,建立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隊伍,大力發展農村信息服務中介機構,廣泛開展農民信息技術培訓,增強農民利用信息的能力。


        3、智慧產業


        根據產業布局不斷向高端發展的要求,大力推進以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為重點的智慧產業蓬勃發展,使創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與智慧產業相關的應用市場和產業鏈不斷拓展。


        優化提升信息傳輸服務產業。大力推進電信傳輸企業向信息服務型企業的戰略轉型,通過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重點開發面向大眾和企業的增值業務,吸引國內外優秀的增值業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和系統集成商落戶南京,促進網絡增值服務業集聚發展。充分發揮我市在通信網絡設備生產制造及市場消費的優勢,快速普及第三代移動通信(3G),加速推進基于4G技術的新一代無線寬帶網絡及相關信息傳輸服務業,加快創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步伐。


        突出發展數字內容服務產業。依托我市制造業優勢,大力發展數字化的工業設計、產品外形外觀設計、工業模型與模具設計等工業數字設計創意服務業。加快發展以包裝設計、建筑裝飾設計、廣告和平面設計為主的視覺數字設計業。促進信息技術在文化傳媒、新聞出版、工藝美術、咨詢策劃、廣告會展、時尚消費、娛樂休閑等領域的應用,提升創意產品的質量和水平。依托南京高新區動漫產業園、紫金一號動漫產業園等產業園區,加快發展動漫與網絡游戲業。整合各領域的數字設計創意資源,積極開展與國際數字設計創意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際先進的數字化工業設計理念與技術,提升創意產品的質量和水平。


        推進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快速發展。充分發揮南京的科教、人才和區位優勢以及“中國軟件名城”的品牌和政策優勢,打造以中國(南京)軟件谷為核心、以南京軟件園和江蘇軟件園為兩翼的軟件產業集聚區(“一谷兩園”),優化軟件產業空間布局,提升軟件產業集聚能力。著力優化產業結構,打造基礎軟件、應用軟件、信息服務和新興業態等產業集群。加快軟件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的互動,繼續鞏固和擴大南京在電力、通信、智能交通等軟件產業集群的國內領先地位,大力發展文化、教育、金融、電子政務等領域的軟件產品,力爭國內市場占用率在“十一五”末基礎上提高5至10個百分點。在基礎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領域實現重點突破,2015年基礎軟件收入占總收入比重達5%,信息服務業收入占總收入比重達30%。大力實施“聚焦戰略”和“春雨行動”,重點吸引全球軟件500強企業和中國軟件百強企業到南京發展。實施“骨干軟件企業計劃”、“軟件企業上市培育計劃”,精心培育骨干龍頭企業和“小巨人”專業特色企業,引導企業做大做強。至2015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務總收入達到4000億元,實現5年翻兩番。


        努力壯大服務外包產業。集中政策和資源優勢建設“呼叫中心產業園”發展,積極爭取中國電信(江蘇)呼叫服務中心和相關企業入駐園區,加快建立集“政府服務、公共服務、企業服務”一體的呼叫中心外包服務基地,形成從研發中心、數據存儲到產品營銷、服務營銷的全鏈條產業。充分發揮“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的政策優勢和品牌效應,吸引國內外服務外包企業來寧投資落戶,鼓勵有發展潛力的服務外包企業通過兼并、收購、重組、聯營等方式,整合資源,優勢互補,盡快做大做強。大力普及服務外包國際認證知識,鼓勵和引導服務外包企業申請相關國際認證或認證升級。鼓勵企業提高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鼓勵服務外包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一批能夠承接跨國信息服務外包業務的企業。積極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努力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示范集聚園區梯度發展格局。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把南京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信息服務外包基地。
        4、產業基地建設


        加強產業鏈整合,促進智慧產業生產商、運營商及周邊服務商之間的產業分工與合作,通過產業化組織,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產業發展體系是智慧產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目標。“十二五”期間,我市將精心扶持、大力推動一批智慧產業基地項目建設,努力形成特色明顯、資源優勢互補的智慧產業發展格局。


        (1)麒麟科技創新園


        麒麟科技創新園建設將以科技研發為主導,體現“創新、集聚、孵化、輻射、示范”五大功能,集聚“高端技術、高端產業、高端產品、高端客戶、高端人才”,把南京現有科技資源有效導入園區,加快吸引、集聚國內外著名研發機構、科技研發型企業進駐園區,大力發展各類產業技術研發平臺和以智慧產業為主的新興產業,實現麒麟科技創新園與全市各產業園區聯動發展。


        麒麟科技創新園將重點引進物聯網產業、新材料、智能環保、現代通信、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文化創意、旅游會展、工業設計等現代服務業。到2015年,成為國內一流的技術創新基地,在物聯網、智能交通(交通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關鍵技術領域內,產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性技術成果,帶動南京新興產業的集聚和發展。到2020年,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成果孵化輻射基地,培育出若干國際知名企業集團,若干在國際市場有重要影響力的自主創新產品;培育出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成為地區科技創新、產業轉型的輻射源,成為南京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同時,利用園區自身區位優勢,建成以生態、低碳、宜居為鮮明特色的智能產業園區。


        (2)中國(南京)軟件谷


        以繞越高速—三橋連接線為橫軸、寧丹路—丹陽大道為縱軸,著力打造以中國(南京)軟件谷為核心,南京軟件園和江蘇軟件園為兩翼,規劃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的軟件產業集聚區。其中中國(南京)軟件谷位于雨花臺區,范圍涵蓋雨花軟件園、雨花經濟開發區、鐵心橋工業園等,規劃面積約70平方公里;南京軟件園位于浦口區,范圍涵蓋城南河路以西、三橋園區等(南京軟件園逐步從原高新區調整到現址),規劃面積約14平方公里;江蘇軟件園位于江寧區,范圍涵蓋東吉谷、吉山軟件園等(江蘇軟件園以此為基地),規劃面積約16平方公里。2015年建成軟件產業建筑面積2200萬平方米。


        (3)無線谷


        中國“無線谷”以東南大學現有的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基礎,以籌建中的南京通信技術國家實驗室為核心。項目布局上將分3個圈層,第一圈層:以東大通信技術國家實驗室為核心,主要建設6個研究中心和一個移動通信綜合測試場。6個研究中心包括核心網絡與互聯技術研發中心、無線移動通信網絡研究中心、通信射頻與天線研究中心、集成電路設計研究中心、通信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研究中心和通信協議與應用軟件研究中心。中間圈層:主要建設相關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機構、跨地區聯合研發機構、公共測試平臺、工程技術中心等。第三圈層:是以通信技術為特征的高科技企業集群。到2015年,集聚超過500家通信研發、制造、服務企業,實現產值1000億元。計劃用10—12年時間,以東南大學南京通信技術國家實驗室為技術依賴平臺和持久核心技術驅動力,依托南京發展無線通信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將中國(江寧)無線谷打造成為世界級高端通信產業生態群落、官產學研創新示范區。


        (4)液晶谷


        液晶谷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5年內在平板顯示產業領域累計投資800億元。通過加強與中電產業集團以及日本夏普公司合作,按照“低成本進入、系列化開發、集群化發展、高端化培育”的原則,對核心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未來三年內,建成兩條以上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以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為牽引,眾多液晶關鍵器件、專用設備以及模組和整機等液晶產業鏈上下游項目相配套,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集研發、制造、銷售為一體的世界一流“中國南京液晶谷”。到2015年,爭取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


        (5)射頻谷


        射頻技術(RFID)是物聯網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在很多領域都得到實際應用,包括物流、煙草、醫藥、門票、寵物管理、二代身份證等等。盡管RFID正快速在各個領域得到實際應用,但相對于我們國家的經濟規模,其應用范圍還遠未達到廣泛的程度。南京有發展物聯網得天獨厚的環境。射頻谷規劃以仙林大學城的示范園為基礎,將建設物聯網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兩大平臺體系。采取引進、合作、培育等方式,快速集聚一批國家、省、市物聯網領域高層次科研力量和研發機構,重點引進物聯網檢測機構、認證機構、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力量,加快建設國家級物聯網研發和工程中心,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按照統一規劃、市場運作、鼓勵企業參與的原則,積極推動創新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推進物聯網技術在交通、物流、青奧等重點領域和工程中的推廣應用,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研發體系。


        (6)智能電網基地


        加快發展智能電網,在發電、輸電、變電、配電、供電以及用電和服務等環節推動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先進的設備技術、先進的控制方法以及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廣泛深入應用,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節能、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加快以超高壓電網為基礎和骨干網架的電網建設,促進各級電網協調發展。


        南京作為國內電力自動化研發和裝備生產的高地,占有電力自動化控制設備市場60%的份額,擁有智能電網發展的良好基礎。國電南瑞、南瑞繼保、國電南自等是南京智能電網建設的主力軍,擁有大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智能電網是我市重點培育的新興智慧產業之一。應抓住國內首個智能電網科研產業基地落地江寧的機遇,加快發展中國(江寧)智能電網產業園,為中國智能電網自主技術研發、核心裝備制造、關鍵產品檢測提供強力支撐,并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電工電氣設備制造的上下游延伸和拓展,逐步形成體系完備、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新興產業鏈,不斷放大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效應,推進南京產業的高端化,力爭到2015年建成一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


        (7)智能物流基地


        “十二五”期間,南京將建設集港口、鐵路站、物流園區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超大復合型綜合交通樞紐。龍潭智能物流基地將以綜合交通樞紐優良的港口資源和完善的公鐵水聯運體系為依托,以都市圈交通運輸網絡為支撐,加快物流信息平臺、供應鏈管理系統和RFID技術等應用,通過智能倉儲系統和交通系統,幫助物流企業科學決策,提高運作效率,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同時,結合我市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對運輸整個過程跟蹤管理,為管理中心采集車輛、貨物在途基礎數據,提供沿途交通、道路狀況信息,提供最佳路線和實時導航信息,為供應商和收貨方提供有關貨物預計到達信息、貨物狀態信息,保證貨物全面、準確、及時送達客戶。中國(龍潭)智能物流基地定位為國際物流平臺、臨港工業基地、國際貿易窗口。基地將以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為核心優勢,發展成以臨港加工產業為主體的現代化新城,成為南京沿江開發的熱土和亮點。


        (四)著力打造“智慧青奧”


        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將于2014年在南京舉辦。對于南京來說,辦好青奧會,既是實現對國際社會承諾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城市智慧化、國際化水平的重大機遇。為此,必須學習借鑒國內外城市辦奧經驗,特別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新加坡首屆青奧會的成功經驗,從“智慧青奧”實際需求出發,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推動高科技成果和先進信息技術在青奧會中的應用,使青奧會成為展示“智慧南京”建設的窗口。同時,在廣大市民特別是青少年中普及智慧、綠色、人文等青奧理念,大力開展文化、體育、教育方面的交流,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信息獲取能力,實現“智慧奧運從南京開始”,為奧林匹克運動留下一份寶貴遺產。


        1、著力建設“智慧青奧城”


        秉承“信息化使青奧更智慧更綠色”的理念,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在河西地區建設各類適度超前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和先進的信息化應用系統。“智慧青奧”將在光纖接入、無線寬帶和3G等多種接入手段基礎上,以IPV6下一代互聯網作為統一承載網,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有線電視、通信網和互聯網的三網融合,為“智慧青奧”提供可靠的信息通信承載服務。結合奧運需求加快推進新技術普及應用,大力推動無線寬帶接入、無線寬帶專網、網絡電視、射頻識別、多媒體音視頻等新技術的應用試點。比賽場館和青奧村的規劃建設,在供電、供水、門禁等基礎設施上和青奧會食品安全、門票銷售、身份識別等重要領域,大量采用物聯網及智能控制技術,在實現高效監控管理同時,為參賽選手和各國游客提供更智慧、更人性化的生活服務。同時,結合全市智能交通項目加快在河西地區建成便捷高效的青奧交通體系,為青奧賽事、世界青年聚會提供暢通的交通保障,為辦好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青奧會提供技術支撐。


        2、全力保障各項賽事活動


        建立青奧會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圍繞青奧會的組織、管理、運營、布展、聯歡、游覽等需求,在依托“智慧南京”建設成果、充分整合存量資源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和建設具有綜合管理、賽事安排、安全監控、指揮調度、應急處置、參展及觀展服務等功能的青奧會綜合服務信息平臺,為青奧會提供各種智慧應用服務,實現對青奧會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高效管理。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包括組委會管理系統、指揮調度系統、賽事管理系統、競賽成績管理系統、信息發布系統等組成部分,并采用開放性、構件化、服務化的設計思想,面向各種應用提供技術接口、組件模塊與應用服務,全方位保障“青奧會”順利進行。


        提升通信與新媒體服務能力。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是“智慧青奧”的亮點之一。主要是通過全面整合智能手機和物聯網技術,以無線寬帶專網和其它4G/準4G無線網絡為支撐,開發“智慧青奧”掌上終端,實現語音通話手機、數據接入、身份識別、住宿、停車、公共交通、用餐、基于信息推送技術的賽事信息接收、GPS導航、景點導游、多語言翻譯等多種功能,打造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新媒體服務平臺,為青奧會的參與者提供難忘的互聯網和數碼技術體驗。


        完善各類保障預案。制定青奧會期間信息服務保障的各種方案和預案,重點提升政府部門、通信運營商、青奧場館的信息服務水平。研究制定青奧會期間保障通信及信息服務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電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主管部門、運營企業之間協調機制。確保青奧會信息安全,積極開展風險評估,制定應急預案,并組織重點保障單位進行預案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3、營造智慧人文環境


        城市間的競爭和魅力,最終體現在文化競爭和人文氛圍上,體現為人的競爭。“智慧南京”不僅要體現為物的智能化,更要體現為人的智慧、文化的穿透力。為此,我們要立足豐厚的城市文化資本和充沛的科教資源,借助舉辦“青奧會”的歷史機遇,動員廣大青少年開展“講外語”、“用網絡”等學習交流活動,帶動全體市民提升信息化意識和能力,逐步建立多元開放的人文環境。同時,大力縮小城鄉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創造機會均等、協調發展的社會環境。加強對信息化弱勢群體的教育和培訓,增加其接觸信息技術的機會,增強其獲取和使用信息的技能。逐步在社區和農村建立免費的信息服務站等公共設施,提供電子政務、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等方面的信息服務。探索建設農民工信息服務系統,圍繞農民工技能培訓、就業服務和權益維護等突出問題提供信息援助。同時,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各種渠道和媒體,廣泛宣傳“智慧南京”、“智慧青奧”建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鼓勵各單位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和培訓,普及計算機、網絡應用和信息化知識,形成信息化氛圍,增強市民信息素質,提高全民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和獲取信息服務的能力,夯實“智慧南京”的人文基礎,使全社會都能共享智慧城市發展成果。
        五、保障機制


        南京“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為了切實有效的推進“智慧南京”建設,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保障機制。


        (一)組織領導機制


        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各相關部門主要負責領導參加的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總體協調,負責確定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統籌協調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形成統一、高效、暢通的協調推進機制。各縣市區和重點企業,特別是智慧產業基地、智慧應用具體項目的有關責任單位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推進小組,明確分工,確定責任。充實加強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充實編制、保障經費,具體負責智慧城市建設的項目推進。制訂智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通過扶持和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推動智慧城市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


        研究建立智慧城市建設評估考核體系,定期對智慧城市建設按責任分解要求進行評估,發布評估信息和白皮書,為決策和指導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加大智慧城市建設考核力度,檢查和督導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方案和年度計劃的落實情況。


        (二)政策支持機制


        鼓勵引導社會資金對智慧南京重點工程項目的投資,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建設,鼓勵國內外高科技龍頭企業落戶南京,爭取市財政每年安排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千分之一至三專項資金,用于若干重點推廣示范工程建設、相關標準建立和政府購買服務,重點企業培育、人才引進和培養等。


        進一步發揮市信息化投資有限公司的平臺作用,通過增資擴股引進合作企業,有效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智慧南京”建設;同時,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把公司做大、做強,爭取早日上市。


        加快市場化道路,把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道路緊密結合起來。要有限提供資源,有償開放資源,擴大資金投入來源,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鼓勵社會企業和個人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采取政府導向投入和市場機制運行方式籌措建設資金。


        (三)決策咨詢機制


        加強國際間的合作,積極學習借鑒國外智慧城市建設的先進經驗,吸引更多國外有實力的企業和咨詢機構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更好地匯集全球的智慧和資源,為“智慧南京”建設服務。


        探索建立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在各級政府、市直部門和企業推廣CIO制度。成立包括信息化專家委員會、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相關人員的智慧城市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實現對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的咨詢指導,從宏觀上把握智慧城市發展的方向,以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同時,可組建市智慧城市規劃標準研究院,履行智慧城市發展戰略與規劃、標準與法規的研究和決策咨詢等職責。


        (四)開放合作機制


        發揮區位與科教資源優勢,在信息技術研發、應用體系建設以及智慧產業發展等領域積極開展與“南京都市圈”、長三角地區以及其它先進城市的交流與合作,分享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經驗與成果,促進區域間“智慧城市”建設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積極構建各城市政府間交流合作平臺,著重圍繞信息溝通、市場開發、要素流通、政策協調等方面加強各城市間合作機制建設,為深化“智慧城市”區域合作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圍繞“智慧南京”建設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積極倡導各“智慧城市”間信息資源規范化、標準化工作,推動城市間電子政務、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避免城市間“信息孤島”現象的出現。


        加強與國家級科研院所、電信及廣電運營商等單位合作,吸引其來我市設立分支機構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產學研聯合體,力爭實現一批核心技術的突破,不斷為“智慧南京”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五)標準法規機制


        出臺《南京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鼓勵政府部門公開內部可共享信息資源,明確信息資源提供方的信息公開職責,形成數據生產、數據加工與數據服務的清晰鏈條,做到“一數一源”,保證信息的權威準確;對共享數據資源實現動態管理,明確信息資源使用各方查詢、交換信息資源的管理流程,保證共享數據庫中信息資源的及時更新。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信息采集與交換工作的成本,使政府信息的生產最經濟、分配最高效,使社會對政府信息的使用最容易和最方便,政府信息的效用得到最大的發揮。


        根據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國家標準,圍繞信息資源采集、組織、分類、保存、發布與使用等信息生命周期各環節,加快建立符合我市電子政務發展要求的信息資源規范和標準,包括信息資源分類標準、信息資源標識符編碼規范、核心元數據編碼規范、目錄體系指南等,及時發布并指導各部門嚴格按標準規范進行信息資源采集、加工與交換活動。


        (六)信息安全機制


        網絡與信息安全是“智慧南京”建設的基石。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認真落實信息安全管理責任制,以政務內網和關系全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信息系統為重點,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和風險評估制度,加強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定期開展信息系統安全檢查。進一步加強信息安全測評認證體系、網絡信任體系、信息安全監控體系及容災備份體系建設,建立網絡和信息安全監控預警、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按照《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事件應急預案》的要求,建立重點信息系統的應急安全機制,組織應急預案編制和演練,提高信息安全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抗災能力。加快完善密碼管理基礎設施和電子政務統一認證服務平臺,全面推廣電子證書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系統中應用。加強信息安全技術攻關,加快建設信息安全評測中心,扶持發展信息安全產業,建立應急專家咨詢和救援隊伍。


        (七)人才保障機制


        認真貫徹落實人才強市戰略,落實各項人才政策,大膽創新人才成長、引進、使用和激勵的政策環境,充分發揮物質和榮譽的雙重激勵作用,創建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大力培養、引進和高水平使用復合型高層次信息化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網絡設施與商業應用經營管理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和發展,推動專業和學科調整,著力培養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傳播平臺和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開展信息產業從業人員多渠道、多形式、分層次、分類型的再培訓、再教育。促進校企聯合,依托高校院所、園區、企業和社會辦學機構,聯合建立各類智慧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加強企業與大專院校適用人才的聯合培養,提供教育、培訓和執業資格考試等服務。進一步強化海外人才的引進工作,促進國際間的人才交流與合作,為我市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南報網

        返回列表

        精品播報 關閉


        物聯網人才培養霧里看花 面臨三無現實

        去年10月由新華社發布的《2009-2010中國物聯網年度發展報告》中稱,2009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1716億元;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 ...


        查看
        曰本色黄a大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