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個“感知礦山”物聯網體系構架徐州礦務集團“夾河煤礦物聯網示范一期工程”,通過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鑒定、驗收。這意味著,在煤礦安全生產領域,物聯網技術真正實現了從實驗室到井下生產應用的跨越。
在徐州礦務集團夾河煤礦調度室,中國礦業大學物聯網(感知礦山)中心華鋼教授打開感知礦山物聯網GIS4.0系統,為本報記者展示了它的井下人員定位、網絡診斷、主副井提升檢測、通風機房監控、-600泵房監控等11個感知控制系統。工作人員孟磊告訴記者,通過感知礦山物聯網,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隨時知道礦井下每個人所處的環境、每臺設備的運行狀況,只要拖動鼠標就可以看到。“16點16分53秒,綜采二隊孫茂民在井下負600米,礦燈燈壓3.19,瓦斯濃度0,溫度23.7℃,加速度6,一切正常。”記者從監控系統獲悉。
工作人員劉鵬告訴本報記者,系統通過模擬畫面,把井下設備的工作情景傳輸到電腦顯示器上,不僅給工作人員裝上了千里眼,而且讓他們不用下井就能實現設備操控。
中國礦業大學物聯網(感知礦山)中心常務副主任丁恩杰教授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他們現在僅僅在示范工程內安裝了72個節點,最終要安裝200多個節點,感知不僅僅為礦山安眼睛、耳朵,更重要的是安腦子,這就是智慧處理,形成智慧礦山,這是物聯網技術在煤礦應用的終極意義。
安全生產全覆蓋
談及“感知礦山物聯網”如何確保安全生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丁恩杰對記者說:“確保不敢說,我們只能說改善和提高。”
丁恩杰表示,煤礦安全事故頻發有人的因素,有設備的因素,也有環境的因素。實際上人的因素也是一個不可控因素,比如說違規操作如設備未檢查即開工,不允許去的地方他去了,不該他做的事情他做了等這些都是不可控因素。在設備生產過程中,由于人為的因素,對某一環節沒有把握住,這個設備就不可能合格,但是它也得到了出廠合格證書,而購買者又不可能一臺臺設備都去檢測,這樣也會帶來災害的隱患。還有環境,比如說,礦震、煤與瓦斯突出問題,實際上礦震跟地震都是地應力的增加,只不過地震是板塊之間應力的增加。在井下挖了一個巷道,它有一個地應力的宣泄口,而地應力在某個地方積聚,就可能造成某些關鍵層的斷裂,造成煤與瓦斯突出,這些東西實際上跟預測地震一樣,無法做到從根本上解決,所以要做到“確保”還有很多的技術難點要去突破。
礦山物聯網應用的核心問題主要就是礦山安全問題。“感知礦山物聯網”它有“三個感知核心”,即:感知礦山災害風險,實現對各種災害事故的預警、預報;感知礦工周圍安全環境,實現主動式安全生產保障;感知礦山設備工作健康狀況,實現設備的預知維修和智能控制。
圍繞“三個感知”核心,物聯網(感知礦山)中心建立了一系列檢測監控系統,其中包括井下工作面、提升系統、通風系統、壓風系統等煤礦主要生產與輔助系統的檢測、排水系統的檢測與控制,井下無線網絡的覆蓋、人員定位系統、機車管理系統、3DVR與GIS系統等。三個“感知核心”覆蓋了工作人員、機器設備和工作環境三個方面。
技術提升功能全
與人員定位系統和安全監控系統相比,感知礦山物聯網系統有哪些優勢?
丁恩杰表示,人員定位系統只是一個子系統,從目前對人員定位系統的界定來說,稱其為人員管理系統更為合適。因為,現在使用的定位系統,它的很多應用還沒有體現,更多的只是類似于一種考勤系統,只是一種區域性管理,一種對人員管理的系統。比如在那個區域礦工是否上、下井了。
安全檢測系統也是一個功能相對單一的系統,它只是對井下煤礦生產環境的一個檢測,如對瓦斯、氧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還有其它有害氣體的檢測,這種檢測是為了保證礦山安全的持續進行。人在井下存在危險的時候肯定不能生產,所以需要檢測環境是否安全,井下通風系統,把風壓到井下,新鮮風流把有害氣體帶走,這樣通過一個持續供氣系統的循環,來保證井下空氣適合人的生產活動。
但這些都是單一功能的,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工作平臺,即它的綜合性不夠。十年前,丁恩杰團隊開始研究礦山自動化,把各個子系統聯合起來,形成一個集成化的系統,這個系統目前已經人所共知。如果一個礦井還沒有這個系統,就不可以稱為自動化礦井。
丁恩杰說,在煤礦安全生產實踐中,我們發現煤礦綜合自動化系統實施過程中還存在6大問題,感知手段傳統單一、缺乏感知網絡,重硬集成、輕軟集成,缺乏應用層面的信息融合,多學科交叉不夠及缺乏標準建設。如何用物聯網技術去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提煉出感知礦山物聯網所需的關鍵技術。
感知礦山物聯網在綜合自動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丁恩杰認為,感知礦山物聯網實際上是,基于綜合自動化系統,在綜合自動化系統基礎上的一個提升,而且是現階段信息化技術發展的一個表現形式。
全面推廣需破題
眾所周知,在我國物聯網的推廣應用還有一定難度。感知礦山物聯網的推廣是否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丁恩杰表示,之所以難,有兩個原因:
認識問題是主因。比如說,研究中心剛成立的時候,物聯網是一個概念,真正實施還不能獲得眾人認可。現在很多人對物聯網的認識,特別是企業一些做實際工作的領導,還不認可。
還有一個原因是物聯網的技術成熟度問題。比如,一個新技術的應用,增加了成本,新技術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見影,帶來的價值不明顯。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會認為投入與產出不匹配。
每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都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但是應該看成本帶來的價值是什么。比如,“感知礦山物聯網”真正實現三個感知,把礦山從未知變成可知,從不可控變成可控,真正能達到安全生產,那么它所帶來的價值實際上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丁恩杰表示,他們將不斷完善、優化自身產品,讓生產的產品用起來方便,能解決實際問題。如智能終端智能信息礦燈,這個礦燈改變了傳統礦燈只能用于照明的模式,將無線個人信息終端與礦燈相結合,實現了對人員的定位管理,對礦工周圍環境的感知,還能實現與地面的雙向信息傳送,礦井發生情況能在第一時間通知到礦工,極大地提高了礦工的自救能力。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趙鐵錘在視察中國礦業大學物聯網中心時,手拿礦燈樣機高興地說:“我們的工作,一個是抓防災,希望不發生災害;另一個是抓救災,萬一發生災害如何盡一切可能進行救援。但這中間缺一個環節,就是發生災害時如何通知到井下人員,這個產品彌補了缺失的環節,要盡快產品化。”
夾河煤礦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感知礦山物聯網示范工程一期項目啟用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實現了自動控制,減人提效。以井下負600米泵房為例,實現了遠程無人集中控制后,減少了水泵司機、值班電工2人。一期工程的實施,可減少人數20人至30人,節省成本約150萬。優化電網運行,提高效率。據測算,物聯網一期工程的實施通過調整設備合理的運行時間,達到電網避峰填谷效果,提高電網運行質量,達到節能減排的要求,提高了經濟效益。每年可節約電量300萬千瓦時,直接節約成本約300萬元。促進科學管理,提高效益。據測算,物聯網一期工程的實施可使夾河煤礦間接提高年產量10萬噸,按照500元/噸價格計算,將為夾河煤礦創造5000萬的年產值增量。
英大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