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IBM的CEO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之后,在東方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國內多個城市開始雄心勃勃地制定“智慧城市”發展綱要和計劃,紛紛開始大建所謂的“云計算”中心、“物聯網”基地,并將一切傳統行業冠以“智慧”的前綴。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地理信息行業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技術行業,雖然整個行業一直在大力推廣地理信息應用的大眾化,通過Web網頁、嵌入式客戶端、智能手機等平臺,為普羅大眾提供著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務和生活服務。但透過這層熱鬧表面,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地理數據的大部分生產和應用受到政策的重要影響,第二是電子政務應用仍然是推動地理信息行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換言之,政府仍然是地理信息數據生產、專業地理信息應用和GIS平臺軟件的最大買單者和影響因素。因此,地理信息行業的全面發展,試圖繞過政府的遠景規劃是行不通的,這要求地理信息產業自身必須與電子政務大趨勢保持一致和適度互動,只有主動參與其中者才能進行應用引導并實現自己的目標,而站在一邊冷眼旁觀最后只能是一無所獲。
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應該怎么樣來看待“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時代?
IBM的CEO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之后,在東方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國內多個城市開始雄心勃勃地制定“智慧城市”發展綱要和計劃,紛紛開始大建所謂的“云計算”中心、“物聯網”基地,并將一切傳統行業冠以“智慧”的前綴。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這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必然和應對“城市化”發展措施的必然。
1908年清政府頒布的《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是城鄉二元體制的肇始,在后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城鄉差別并不巨大,城市化率也在較低水平徘徊。直到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行政命令主導的城市化進程被經濟因素驅使的城市化進程所取代,祖祖輩輩的農民在經濟利益的吸引下,自發地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尋求更好的生活。改革開放30年后,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超過了47%,而城市建設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日益涌入的人口增長速度,由此帶來了一系列城市管理者必須面臨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