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物聯網概念興起之前,電信運營商將物聯網稱作M2M;在物聯網概念興起之后,電信運營商將M2M稱作是物聯網現階段的最主要表現形式。
也就是說,中國電信運營商很早就進入了物聯網領域,并將物聯網作為一種信息化業務,推向了市場。
早期,運營商物聯網市場主要集中在一些個別行業,隨著物聯網概念的演進,以及國家對物聯網產業的推動,電信運營商的物聯網業務越來越多樣化,開始更多地從行業走向公眾。
但這并不僅僅是為了趕上市場發展的熱點,運營商發展物聯網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在網絡建設完成后,巨大的網絡能力需要多樣化的信息化業務來釋放,而物聯網業務對網絡的天然依賴和廣闊的藍海市場,給運營商提供了充分想象空間。
于是,物聯網成為運營商信息化轉型的重要方向。而在此背后,不為人知的是運營商幾年來的彷徨和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定位和市場調整。
為了安全
安全需求點亮了運營商的物聯網市場,同時也限制了運營商的發展思路。
如果梳理電信運營商的各類物理應用,就會發現,這些應用所滿足的首要需求大多都是安全。不論是在行業領域,還是在公眾客戶領域。
同樣,如果梳理運營商的物聯網發展歷程,就會發現,有一個城市無法繞開,這個城市不是無錫,而是重慶——中國移動很早就在重慶開展了物聯網研發和試點工作。
物聯網的安全屬性也恰恰來自于重慶。據一位業內老兵回憶,早年數據中心的一次大火,促使重慶移動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更智能、更有效的方式來做到機房安全保障。
2006年,中國移動在重慶上線了M2M運營中心。物聯網所具有的第一時間得到信息、第一時間做出判斷、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第一時間實施救援等特征,讓重慶移動獲得了安全問題的解決之道,也為物聯網業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后,M2M業務與各類安全需求迅速對接,諸如車務通、電梯衛士、宜居通等源于安全的物聯網應用紛紛推出。
重慶市同時成為各地政府中物聯網業務的首批買單者:2008年9月,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規定,要求所有電梯必須使用電梯運行管理系統。當年12月,重慶渝北區人民政府與重慶市質監局聯合發文,決定在渝北區推廣電梯運行管理系統,選擇中國移動的電梯衛士產品作為試點產品。此后,重慶市巴南區、沙坪壩區、涪陵、合川等地開始相繼推廣這一業務,廣東、遼寧、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湖南、內蒙古、寧夏等地也開始選用這一產品。2009年下半年,重慶市再次投入千萬元,將物聯網業務應用到車用氣瓶、工業氣瓶和液化氣瓶的各個環節的實時動態監控上。
重慶模式為電信運營商的物聯網發展抒寫了兩條規則,一是滿足特種行業、特殊行業安全需求,二是政府采購。
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運營商物聯網業務的開發總是繞不開安全二字,新業務與安全之外的廣泛市場需求無法實現對接,即使是為非安全需求開發的業務,也總把安全生生的放在首位,而沒有考慮更多可能,例如面向智能家居的各類產品;同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尋求政府買單成為物聯網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走向公眾?
那么,在安全之外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呢?運營商此后改寫了上述第一條規則,但仍舊遵守著第二條原則——這或許是物聯網到現在,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仍舊沒有規模商用的一個重要原因。市場行為在很多時候都是“短視”的,擁有銷路或許也就意味著開拓新增市場動力的不足。
2010年前后,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門檻,如何跨越高能耗的發展模式,成為各方討論的關鍵,低碳、節能成為共識,傳統的城市運行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對城市的要求,城市只有更“智慧”才能更好服務于人,因此物聯網被重度“發現”了: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慧社區、智能樓宇等等一系列物聯網解決方案都無一不指向低碳。與此同時,物聯網又似乎能帶動一系列產業的發展,實現信息化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因此智慧城市備受各地青睞,全國有20幾個城市出臺了智慧城市發展規劃;上海甚至將智慧城市寫入了《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二五”規劃》。
硬幣的另一面是,智慧城市也點燃了整個通信產業的“激情”,包括運營商在內的整個產業鏈條看到了商機,智慧城市需要建成或制造:全面感知的傳感網,高效傳送的光網絡,無所不在的移動網絡,智能分析的云平臺,以及海量的數據中心和智能終端設備。
從某種意義上講,很多智慧城市建設,是在物聯網的概念之下,行建網之實,是“圈地”,而非“種地”。那么老問題又來了,已經建成的和即將建成的巨大網絡能力如何釋放?
電信運營商為智慧城市規劃了各種物聯網應用,這些原本處于單個行業的物聯網應用,將在城市運行系統中整合在一起,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物聯網體系。在此背后,業界并沒有看到的是可行性分析。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行業,由市場本身產生大規模商用的物聯網業務。物聯網不可能永遠依靠政府買單。
這一次,運營商找對了方向,但還沒有找到辦法。擁有龐大用戶資源的運營商,跨出了陌生的各行各業,在公眾領域推廣物聯網本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運營商需要的是找到一個用戶或廣告主或者誰,愿意買單的“殺手應用”。
學習“種地”
將建網比喻為“圈地”,將推廣物聯網應用比喻為“種地”。前者是運營商擅長的,后者是運營商想做的。在互聯網時代運營商沒有做成,在物聯網時代運營商仍有機會。
首個機會就是“車聯網”。2010年,中國聯通在濟南智能交通的成功被業界譽為,電信運營商找到的首個3G行業應用突破口,通過為公交公司提供3G視頻監控系統,中國聯通的用戶中多了數千輛公交車。
這個接近公眾客戶的行業案例的成功給了運營商啟發。雖然,目前物聯網業務大多是很小的、碎片化的細分市場,但有一個細分市場卻天然擁有規模優勢,那就是汽車。車聯網,于其說是車的聯網,倒不如說是駕車的人的聯網。因此,越接近公眾客戶的行業市場越擁有規模商用物聯網的可能。
此后,中國聯通與上汽合作推出了榮威350智能汽車,中國聯通也確立了在智能汽車領域再造一個新聯通的發展目標;同期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也紛紛挺進這一市場。
車的需求其實也就是人的需求,因此在智能汽車領域,電信運營商完全能夠從管道運營商,轉變成為物聯網信息服務提供商,關鍵在于運營商能不能無限接近用戶。
聲音
傳感網國家標準工作組副秘書長邢濤:物聯網將走向泛在網
經過2009年、2010年兩年的“狂熱”,2011年物聯網的熱度有所下降,到2012年,物聯網的熱潮將會退去,物聯網的真正大發展,需要參與各方耐得住寂寞。從2012年開始,有關物聯網技術的攻關和研究,將會由此前核心的傳感網領域逐步擴展到泛在網領域,從短距離互聯與傳感器網絡延伸到無所不在的網絡。
聯通物聯網研究院院長祁曉荔:要勇于嘗試
現在大家都在做標準,從感知層到網絡層,再到應用層,從各行各業的具體要求再到各種應用場景,各種各樣的標準何止千個、萬個。等這些標準都明白了,我們的物聯網時代和機遇就過去了。例如,汽車是一個移動的群居場所,車載應用的市場非常誘人,對聯通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通信業務。
電信上海研究院院長李安民:智能交通前景看好
智能交通是物聯網領域具有最高價值的應用之一。通過車聯網,社會可以提高交通效率,運營商可以整合信息服務。事實上,智能交通是以公路交通為主進行界定的。公路交通以車為主,連接到網絡中,通過信息搜集、處理并共享大量信息,可實現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互聯網之間互相連接,形成環保、舒適的駕駛體驗。
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許利群:數據經營是關鍵
在物聯網領域作為通道,運營商仍然有很多挑戰,首要的就是要解決短程通訊的可靠性問題。硬幣的另一面是,運營商仍舊可以主動做一些很有意思的工作,例如,在物聯網網絡之上的應用層,運營商可以獨立開發,也可以合作開發眾多應用,將數據進行歸檔、存儲以及開發,變簡單的數據傳輸和數據管道為智能管道,實現運營商自身的轉型。
來源:中關村在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