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中國彩電行業有一股智能電視的浪潮正在掀起,并逐步成為推動整個彩電行業發展的推動力。”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白為民在今年7月份舉行的主題為“視界革新智尚體驗”的本年第二季度彩電行業研究發布會上的致辭中說。
2011年被電視行業稱為智能電視的“元年”,電視機作為家庭預熱的中心,從數字時代到互聯網時代,再到如今的智能時代,整個產業形成了平板化、網絡化、綠色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智能電視作為彩電行業新一代變革的產物,正逐漸受到全球范圍內彩電廠商的熱捧,而其影響,正逐漸超越彩電領域,朝著IT和軟件行業蔓延。
目前,國內外企業對于智能電視的探究還處于初級階段,智能電視的發展面臨著定義和標準不統一,生態鏈、技術以及商業模式不成熟,消費者認知度不高,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落后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行業內的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以及各大電視生產商對此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
到底什么是智能電視
目前,智能電視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什么是智能電視,智能電視的標準應該有哪些,行業內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但每個企業都對其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大部分企業對智能電視的定義大同小異。
據了解,目前行業之中對智能電視下了較為明確定義的企業是創維:智能電視是互聯網電視的升級,是指聯通互聯網,搭載操作系統,內置開放式平臺,支持多媒體應用,且能安裝、卸載第三方應用程序,從而擴充或增加應用功能的這類電視的總稱。
TCL集團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梁啟春在采訪中指出,智能電視“相當于互聯網電視的升級版”,并進一步說明,智能電視應該具備一個建立在以強大云端和超強多媒體芯片為基礎上的全開放式平臺操作系統,配備應用程序商店,可以讓用戶通過增添或刪減程序隨意選擇應用與服務,并且要實現自然的智能化人機交互,通過網絡與多媒體終端即可達成互聯網互動等智能服務。
在采訪之中,長虹多媒體產業公司總經理徐明表述了自己對智能電視的看法,他認為智能電視必須有操作系統,開放的操作平臺,可以連接網絡,用戶可以自由下載和安裝應用而拓展電視功能,同時強化智能終端的融合和協同,為用戶提供最優的使用體驗。
筆者發現有許多企業確實很難對智能電視做一個明確的定義,外資企業松下電器甚至表示在中國還沒有開始智能電視的業務,因而對智能電視在中國的發展也了解不多。也有的企業負責人認為智能電視的定義可以借用智能手機的定義來演繹。
與此同時,在以上對若干企業所下定義的介紹之中,可以發現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就是幾乎每個彩電廠商都提出智能電視需要有一個開放式的操作平臺,可是筆者了解到,各個廠商對所謂開放平臺的理解千差萬別。創維集團彩電事業本部副總裁劉棠枝向記者表示,目前智能電視的操作系統的主流選擇是安卓系統,但安卓系統是基于平板電腦和手機間小屏幕的終端,而非針對電視機的。那么由小屏幕擴展到電視大終端,技術上還有很多的困難要克服。但是,梁啟春卻自信的指出:“安卓系統,是一個開放式的系統,雖然是針對手機這種小屏幕中端而開發的,但是對于電視這種大屏幕中端也是適合的。”
行業內對智能電視議論紛紛,但是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這也是一個新興事物發展的必然階段,正如三星彩電產品營銷部長李明旭所說的那樣,事實上對于任何事物都不會先有定義才有東西,這是一直在發展的,智能電視的定義也會隨著其發展而逐漸明確。我們也呼吁,行業內各企業能夠擱置爭議,積極的面對,共同探討,盡早搞清楚這個最基本的定義問題,促進智能電視的飛躍式發展。
行業發展有什么瓶頸
在最近開的一些會議上,有不少家電企業表示目前智能電視的發展存在著不少瓶頸。
在2011年第二季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暨彩電行業研究發布會上,劉棠枝向到會的所有嘉賓暢談了自己對智能電視發展瓶頸的看法,他指出,智能電視發展面臨著五大瓶頸。這五大瓶頸就是:智能電視的定義和標準尚不統一,目前的定義也只是在現有環境下的一個判斷,限制了智能電視的快速發展;智能電視的內容管理滯后,對互聯網內容進入電視機終端管理的多頭管理狀態,欠缺統一指揮,分工責任不明確,效率低下;智能電視的生態鏈尚不成熟,這包括對內容的管理、搜索能力、支付體系等;智能電視的技術還不成熟,其要求芯片的數字處理能力非常高,以目前電視芯片的處理能力尚有較大差距;智能電視的商業模式不成熟。
在提及發展瓶頸的問題時,梁啟春在表達了“行業標準不統一”之余,還特別強調了應用內容匱乏以及智能技術較為落后兩方面的問題。雖然各彩電廠家推出的智能電視都擁有軟件平臺,但智能電視平臺有待進一步地豐富。在當今“內容為王”的時代,智能電視要想成為科技時代真正的“達人”,必須擁有更多能夠改變人類生活的內容出現。
與此同時,李明旭在這個問題上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他認為智能電視發展的瓶頸主要是網絡的環境還有消費者的觀看習慣,尤其是后者,對智能電視的限制較大。他說:“電視有智能電視的功能,但是據我了解,消費者把產品買回家真正使用的不是很多。智能電視在推廣之中,最需要解決的就是消費者對智能電視的認知問題。”
在面對法律法規以及行業規范的制定落后于電視產業發展的大環境,阻礙電視產業前進的腳步的問題時,大部分彩電生產廠商似乎較為謹慎,紛紛表示雖然目前智能電視行業標準滯后,制約了智能3D電視發展,但相信在政府、行業協會及相關企業的共同努力下,這種局面將會得到改善,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也只是時間問題。但是也有例外情況,劉棠枝就坦言道:“我們的郁悶是在哪里呢?現在的對電視硬件的使用標準和質量標準還基本上照搬30年前的標準,”并進一步指出,“今年是智能電視的元年,政府也沒有定這個標準出來。但是如果碰到消費者的投訴,那我們的監管部門就會出來做裁判。標準都沒有怎么做裁判,”“政府的法律法規方面應該說嚴重滯后這個行業的發展。”
無論如何,按照辯證法的觀點,事物的矛盾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主次矛盾之分,同樣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別。在智能電視的發展之中,行業內的各有關人士應該加大探討,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問題,集中力量解決,進而促進整個行業的進步。
智能時代國產企業優劣勢何在
由于彩電行業在改革開放之初還不涉及到國計民生,因此實際上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國產電視品牌就已經參與到全球的市場競爭之中,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
電視產業的改革開放時間最早,參與市場競爭也最為激烈。30年之中,我們國家的彩電產業在巨大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當今的世界彩電行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正如劉棠枝所坦言“感謝改革開放30年,把我們的品牌拿到火上烤了30年,烤到今天,我們可以說是百煉成鋼了。”
但是,彩電行業智能時代的來臨,給我國的電視廠商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使其面臨著新的挑戰,國產企業在30年的摸爬滾打中形成的優勢何在,相對于外國企業又有什么劣勢,一些人士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劉棠枝認為,國產品牌有三點比較優勢:國產企業的市場研發和開發速度比外資品牌要更快;國產品牌比外資品牌更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國產企業的服務(無論是硬件服務還是內容服務)比外資品牌更有經驗和更有優勢。他更進一步指出,目前整個國產品牌的彩電的應用技術是全球領先,任何一個國際品牌都比不上我們國產品牌彩電應用技術的開發和研發的進度。而談及國產品牌的劣勢方面就只有一點,就是目前國產品牌的估值普遍偏低。
梁啟春在國產企業優勢方面的觀點與劉棠枝大體相似,但在劣勢方面稍有不同,他認為國產彩電企業擁有60%以上的智能電視市場占有率,說明國人對國產產品認可度要遠高于外資產品。而談及國產企業的劣勢的時候,他表示目前國產電視仍然面臨液晶面板供應的問題,但是就TCL本身來說,由于目前TCL8.5代線項目進展順利,這種短缺在明年也有望得到緩解。
智能電視,正以它豐富的內容擴展、良好的網絡體驗、充足的應用資源,改變著以往硬件創新為主體的市場發展路線。除去以上三方面的問題,對于剛剛起步的智能電視行業來說還有很多領域值得去探究,比方說價值估值較低、企業方面所做的準備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這都值得整個行業的相關人士去關注。
來源:中國家電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