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5月,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鋒芒初試,其承擔的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群——“物聯網關鍵技術與應用示范工程”順利通過了驗收,該項目群包括物聯網海量信息優化與融合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傳感網新技術及其示范驗證關鍵技術研究、多傳感器集成與節點核心芯片研發、專用感知網絡研發及其在邊疆應用示范、運動物體與水環境監測相關傳感器產品化開發、中國空氣污染時空分布感知研究網絡應用示范等六個項目。
創新旗幟高揚
為落實溫家寶總理關于建設“感知中國中心”的指示,2009年11月12日,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無錫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同籌建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并由江蘇省批準設立“江蘇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事業單位,同時中科院成立非法人機構中國科學院物聯網發展中心。
“今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一行在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省長李學勇的陪同下,視察了我們在無錫新區正籌建中的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我向她匯報說,我們現在雖然有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但物聯網‘感知中國’這一關乎國家未來戰略的大事,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兩年內就能馬上奏效,她鼓勵說:你們已經做得非常快了!”中科院微電子所所長、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葉甜春近日在接受《科學新聞》采訪時說。
劉延東視察的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籌),亦即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江蘇省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當天,劉延東對中科院與江蘇省、無錫市三方開展戰略合作,共建“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大力推進“感知中國”自主創新和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發展中心確立的“堅持應用牽引,創新驅動,服務國家經濟轉型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宗旨。對發展中心在核心技術創新、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和成績也表示贊賞。
“現在我們所說的‘物聯網’,其概念和內涵已遠遠超出以往的定義,涵蓋了當初的物聯網、傳感網、電子標簽、M2M等概念,是在傳感、識別、接入網、無線通訊網、互聯網、計算技術、信息處理和應用軟件、智能控制等信息技術集成基礎上的新發展。”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局長田靜對告訴《科學新聞》記者:無論是中央的領導,還是江蘇省、無錫市,都對中科院這一“國家隊”寄予了極大的厚望,中科院發揮自身的綜合優勢,組織了物聯網科研方面的精兵強將,“自帶干糧”奔赴、集結到了無錫,與過去十余年的知識創新相關研究成果銜接,將目前的各項工作落在實處,打好物聯網研究與發展的基礎,為發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自己實實在在的科技創新貢獻。”
將士風云際會
2009年11月,中科院為支持“感知中國”規劃,按照同江蘇省、無錫市的合作協議,進行了首批物聯網項目的布局。中科院聲學所博士后、無錫中科智能信息處理研發中心有限公司科研項目總監沈強說:“當時我剛剛入職,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出差。記得高性能網絡實驗室主任唐暉是第一個接到通知的人,他接到通知以后就直接取消了自己的其他安排,出差途中就直接來到了無錫。時不我待,實驗室主任趙志軍和我也分別于第二天和第三天飛赴無錫,“我幾經周折趕到無錫的酒店時已是凌晨,本以為可稍作休息,結果馬上就參加了唐暉老師組織的項目申請研討會,并把存在的疑問放在凌晨3點的討論上。因趕飛機沒來得及吃晚餐,凌晨2點,趙志軍老師和我找到了個通宵營業的超市,買了幾盒方便面充饑,作為年輕人,通宵工作權當夜生活了。”“經過兩個通宵的加班后,我們順利通過了方案論證,我和趙志軍副主任在沙發上閑聊時,只說了兩句話,他就已經睡著了。疲勞暫時徹底征服了他,然而他臉上卻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2010年4月,在聲學所副所長居琦和唐暉研究員的指導下,趙志軍和沈強等人員奮戰了5個日日夜夜,完成了商業計劃第一稿的撰寫工作。盡管聲學所在物聯網方面有著多年的積累,然而本著對中科院負責,對政府負責的態度,他們對商業計劃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期間也邀請了財務專家、著名企業家進行指導。“我們聚集了聲學所五個實驗室的力量,支持即將落地無錫的物聯網產業化工作,然而,我們的第一次商業計劃卻不盡周密,所以造成評審專家對商業計劃的質疑:多個實驗室如何協作,可能會為將來的實體的運行帶來障礙。故此,居琦副所長多次召集聲學所的多位實驗室主任,就具體解決辦法進行了多次洽談,最終決定了多個實驗室分批入住無錫的指導思想。”沈強說。
公司注冊資料的準備、辦公場地的布置、人員招聘等屬于事務性的工作,讓沈強備嘗行政工作者的酸甜苦辣,“辦公樓尚未竣工時,我同趙志軍老師實地考察,并制定公司平面規劃,趙老師不小心踩到了帶有鐵釘的裝修木板,鐵釘透過皮鞋插進了他的腳心。事后,當我們再見到工地上有鐵釘的裝修木板時,大家總是談及他那非同尋常的經歷。”
2010年8月4日,無錫中科智能信息處理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完成注冊工作,并正式入駐。為了尋求一個具有較好市場前景的產品方向,唐朝偉總經理帶著柯俊副總經理拜訪了數十家單位,通過對數十個方向的調研與評估,最終選定了智能安全樓宇、智能安全社區、倉儲物流三個重點發展方向。通過2010年的努力,該公司已具備了智能電梯監測、警用身份識別系統等一系列產品,并完成了產品試用,當前公司正在積極進行市場推廣之中。
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辦公室的楊瑜年輕干練,是最早來無錫的一位管理人員。2009年10月的一天,后來成為中心副主任的王匯聯找楊瑜談話。楊瑜從北京的中科院微電子所來到了無錫,他沒想到從此自己就留在無錫工作,“雖然當時說要給100萬元的籌建經費,但我們剛來時經費還沒有到位,中心基本的辦公費用都沒有。我像是‘三無人員’:無單位、無公職、無賬號。最開始我們買十臺電腦,電腦公司讓我把身份證、戶口本、單位證明抵押在那里,人家也不太相信;我們打的牌子和發票的抬頭不一致,后來以無錫新區管委會的名義開出了證明,費了很大周折。”楊瑜對《科學新聞》記者介紹說,“溫家寶總理稱物聯網的發展是‘感知中國’,中科院在無錫吹響了集結號,我們就是以創業的心態來這里集結的。”
蔡明敏2010年5月應聘來到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下屬的泛聯公司,今年3月調到中心的人教處當負責人,分管中心的人才招聘和培訓等,“中心的工作節奏非常快,我們搞人才招聘和培訓的更得跟上步伐。剛來時我對這個機構本身也不是特別了解,剛開始我是拿簡介給人家讀,打出我們的三塊牌子,我給人家說我們是中國物聯網中心,我給應聘的人才發面試通知,卻只能發‘江蘇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的公函,人家最初覺得很奇怪,我就得逐一細心地向他們做解釋。”“就說辦公大樓十層的慕老師吧,我剛到人教處工作時他的實驗室里還只有他一個人,但前些日子聽人家說,慕老師的辦公室現在已經坐滿人了,此時我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
郎寶君曾在日本留學和工作十年,兩年前回國后在海南一家大學當老師,到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任副總工程師的過程很有戲劇性:去年8月份他參加所在大學在無錫的一次科技職業培訓,當時還不知道無錫有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這個單位,剛好和一位早年的同學通電話,同學告知了他這一信息,問他有沒有興趣加入這個團隊,“我答應一天內即會給他明確的答復,然后就自己上網查詢相關信息。第二天結業后我就飛到北京,與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兼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葉甜春面談,一錘定音,來了無錫之后我就負責做物聯網的應用推廣系統。”
郎寶君一到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工作,就接手了常州的一個通訊管道項目,“我們在實驗室做了驗證,拿了實際的鐵蓋和水泥蓋做實驗。第二個項目是和科技公司合作,與濟南市市政管理局簽署了‘數字市政’的戰略合作協議,搞燃氣泄漏監測。無錫新區管委會兩個大樓有地下停車場。我提出了停車位智能引導的方案。”“我從2010年10月正式加入中心到現在8個月的時間里,工作節奏雖然很緊張,但卻讓我感到精神上非常充實。”
實際上,中科院1999年即在相關研究所啟動了無線傳感網研究,2001年還成立了中科院微系統研究中心,協調全院十多個研究所開展研究工作,10余年來已安排了相關重要/重大方向性項目經費6個億,初期側重于傳感網,2009年開始注重物聯網系統級規劃。葉甜春介紹說:“由此可以看出,前瞻性的戰略規劃和學科布局是多么的重要,也正是基于此,當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中科院的隊伍迅速策應國家需求,就能拉得出去打好硬仗!”
來源:科學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