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姜德生,1949年生,湖北武漢人,中國著名光纖傳感技術專家,現任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一直從事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光纖傳感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和產業化工作。
在昨日召開的湖北省科技獎勵大會上,姜德生院士從省委書記李鴻忠手中接過了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證書,并獲得百萬元獎金。
今年62歲的姜院士看起來比真實年齡要年輕許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位用光纖傳感“跑”贏世界同行的院士,操著一口純正的漢腔,質樸的言語透出科學家的嚴謹求實特質。
武漢解放前一個月,姜德生出生在漢口。中學他考上了武漢有名的中學六中,學校的物理、數學、無線電競賽,第一名都留下他的名字。
讀了不到一年的高中,“文革”爆發。被歷史的洪流裹挾著,姜德生來到農村插隊。因為肯干活,他被抽調到光化水泥廠當工人,頭腦靈活的他不到兩年就當上了車間副主任。1972年,武漢理工大學前身的湖北建工學院前來招收工農兵大學生,他圓了大學夢。
在湖北建工學院學習了一年多,成績優秀的姜德生就從學生留校變成了教師。
喜歡搞研究的姜德生,1977年在學校一間石棉瓦搭成的車間里開始鼓搗光纖傳感器。姜德生從此在這個研究領域里堅持到如今。
高速路隧道火警裝置世界領先
1981年,國家組織數十家科研機構在廣州最高的建筑白云賓館,實測臺風下高層建筑風載荷。臺風過后,唯有姜德生研發的光纖風壓計能夠在臺風帶來的強電磁干擾中正常工作,這讓他獲得了首個部級科技獎項。
姜德生在科研中喜歡獨辟蹊徑。他獨創研制成功了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光纖光柵火災報警技術,國家戰略儲備油庫廣泛采用并多次成功報警。
陜西終南山隧道全長18.2公里,是中國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建設中需要安裝火災報警裝置。一家國外大公司報價比姜德生團隊低幾百萬元,但業主還是采用了姜德生團隊的火災報警裝置。原因很簡單,用姜德生團隊的方案,一根光纜搞定,報警反應時間不到20秒。那家國外大公司的方案要在隧道內建好幾個中繼站,后期維護成本不說,單是報警反應時間就要好幾分鐘。
現在,他的技術已經在全國200多座長距離隧道的火災報警工程中推廣運用。
鋼索光纖傳感器成橋梁守護者
姜德生當年開始搞科研時,武漢一座橋梁的鋼索出了問題,請姜德生去會診。由此他發現了一個新的市場需求:鋼索光纖傳感器,及時發現鋼索故障并報警。
經過他和團隊的努力,克服了光纖易折斷的缺點,世界上首次將光纖傳感器嵌入了鋼索中。靠著姜德生團隊的獨門技術,湖北一家鋼索生產廠將這一產品打進了日本市場。
用光纖傳感器當小區“警衛”,國外已經有了產品,但只能報警,不能指示闖入者的位置。姜德生團隊自主研發出周界光纖傳感器,沿著小區四周布置一條光纖,就能成功報告非法闖入者位置。武漢一家機關應用后,已抓獲多名非法闖入者。
姜德生一手創建的理工光科公司專門生產光纖傳感器產品,已經成為世界上領先的光纖傳感器企業,去年銷售額過億元,利潤達到2000萬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