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obtdm"><strong id="obtdm"></strong></menuitem>
<tbody id="obtdm"></tbody>
  • <tbody id="obtdm"><nobr id="obtdm"><dfn id="obtdm"></dfn></nobr></tbody>
      1. 返回列表 發帖

        智能電網是觸動了誰的利益?

        “中國當前智能電網用戶側的信息系統用的還是遺留設備,至少落后15年。”Convergys公司全球電力事業部總經理EranOfir的一句話讓來訪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未來三到五年必須革新,而信息系統將占整個智能電網投資的10%—15%,市場預估會在幾千億美元。只是中國政府還沒考慮好如何開始。”EranOfir繼續說。

            事實若果真如此,這將催生一個多么大的市場?為何不快速展開革新?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胡學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中國現在用戶端的改造狀況確實比期望值要慢很多,“用戶端的信息系統發展如何就要看有沒有錢了,改造費用該由誰來出,還有,比如四網融合已經提出,但是阻力很大,行動很慢,幾個業主單位互相打架,多是利益紛爭,原因很復雜,有政策、法規、體制、經濟等多個方面”。

            落后15年開啟新商機

            IT企業一向不缺概念,在智能電網大發展的當下,他們又力推信息化。

            最早提出智能電網概念的是美國和中國,而在推行中,關注點有所不同,比如,美國的重點是需求側,更多的投資也在于此。2008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波爾得(Boulder)已經成為了全美第一個智能電網城市,每戶家庭都安裝了智能電表,人們可以很直觀地了解當時的電價,從而把洗衣服、燙衣服等安排在電價低的時間段。電表還可以幫助人們優先使用風電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同時,變電站可以收集到每家每戶的用電情況。一旦有問題出現,可以重新配備電力。

            而中國的智能電網建設過多的精力都用在了輸電方面,尤其是特高壓的建設,在世界范圍內,這些技術中國是遙遙領先的,并推出了幾項世界標準。“相應地,在輸電方面,中國的IT設備也是領先的,中國的電網是近十幾年大規模建設的,設備也是新的,相反,日本和美國相當一部分設備都是三四十年前的,比較陳舊。”胡學浩說。

            注重一方,就會忽略另一方。中國在急速輸電改造的同時,用戶端的改造卻沒有提速。“雖然中國對于需求側的研究也在推進,但困難重重。僅一項更換智能電表就喊了兩年沒有成型,更何況四網融合,光纖入戶?”電力設備分析師周宏宇如此反問道。

            截止到2010年年底,國家電網公司已經進行了4次智能電表的招標。根據規劃,國家電網公司在2010—2013年間將投資460億元用于智能電表的建設。南方電網公司也提出了相應的更換規劃。

            電表只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設備,而用戶端信息系統的用電實時采集,電價實時結算,甚至是水電氣同步結算,在中國只能出現在所謂的試點性的智能小區里,離普通消費者的生活還很遠。可見,即使我們的智能電表更換完畢,信息系統落后依舊無法實現智能電網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

            EranOfir稱,三年前美國也犯過類似的錯誤,當時,美國推行了量化寬松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多數用于發電、輸配電環節,對于用電環節只是把電表換成了智能電表,卻沒有更換用戶端的IT系統,只有數字化的電表無法實現用戶側的數據采集,更沒辦法有效結算。后來,美國政府只能改變策略,更換和改進IT系統,在用戶側和能源間實施實時數據管理,而且,用戶通過手機就可以了解自家的能源消耗狀況。

            “隨著中國發展智能電網的速度加快,用戶側信息系統的落后也在無形中擴大,更換智能電表如同批了件鮮亮的外衣,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必須要革新整個信息系統。”EranOfir一再強調未來三五年中國將迎來革新高峰,而這筆投資將遠遠高于智能電表的460億元,據市場預估可高達幾千億美元,這也正是IBM、西門子,甚至中國的電科院(300215,股吧)和企業極力進入這個領域研發的原因所在。
        觸動了誰的利益?

            如此多的國內外企業都介入信息系統的研發,國內技術也已經趨于成熟,那么這項技術在國內為何無法推動?

            “關鍵是要政府來推動,因為用戶側信息系統的革新會牽動很多方面的利益,”胡學浩說,“比如四網融合,老百姓是非常歡迎的,美國也是強制性執行電、氣、水的捆綁套餐,但是中國無法推行,涉及到電信網、互聯網、有線電視網、電網幾方面的利益。”

            四網融合的概念很簡單,就是電信網、互聯網、有線電視網、電網不再各自為政,而是合并為一條線路,實現融合后,用戶就不需要電視有條線、電話有條線、電網有條線,一種線路所有服務都可以得到。除了可以節約資源,還可實現數據、聲音、圖像這三種業務用一個網絡、一種平臺進行服務。然而,問題是該由誰來主導?更高的呼聲是互聯網和電網。根據智能電網的設計,可以實行電力光纖入戶,就是把光纖組合在電力電纜中,同時具有電力傳輸和光纖通信功能,再進入千家萬戶。

            據周宏宇介紹,電力光纖入戶的技術非常簡單,終端只需要一個智能電表實時顯示數據。將光纖隨低壓電力線敷設,是先到表到戶,承載用電信息采集、智能用電雙向交互、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融合等業務。配以先進的信息系統,國外的先進水平很快就能在國內普及。“只是涉及到了利益問題,任何一家都不會輕易讓出主導權。”

            據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發布的最新報告,這種融合改造在未來三年可帶動投資和消費6880億元。

            如此大的蛋糕只是開始,改造后的份額同樣誘人。而電信、廣電、電網、互聯網這幾家關系國計民生的企業誰會輕易放手?

            “用戶端信息系統范圍廣泛,必須中國政府來推動一些改革,普通消費者才能真正體會到智能電網帶來的‘以客戶為中心的運營模式’的好處。”EranOfir說。

            據EranOfir介紹,美國和歐洲政府分別采取了“胡蘿卜”和“大棒”的方式。美國的“胡蘿卜”方式等同于刺激的措施,即美國企業可以自由選擇介入智能電網的建設和研發,并可以從政府得到補貼。歐洲則采取不同的做法,歐洲是強制性的,電網企業不按照相關步驟推進智能電網建設的話是要被罰款的。

            “中國政府將采取哪種方式促進電網企業加速智能電網信息系統的革新將直接影響智能電網的進程,說白了,即使把全國的智能電表都更換了,信息系統跟不上,一樣是大材小用。”EranOfir說。

            雖然我們國家智能電網的建設已經很先進,站在華北電網總部的大樓里就可以隨時查看遠在山西的任意一個塔架全貌和運行狀況,各地的智能小區、智能充電站也已經建設地如火如荼,但畢竟這些離普通消費者還很遠,當各企業為了某些利益而使改造受阻時,損害的恰恰是消費者的利益。不得不承認,用戶側的改造顯得越來越棘手。
        來源:能源

        返回列表

        精品播報 關閉


        物聯網人才培養霧里看花 面臨三無現實

        去年10月由新華社發布的《2009-2010中國物聯網年度發展報告》中稱,2009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1716億元;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 ...


        查看
        曰本色黄a大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