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研究智慧城市 建設智慧海淀
[打印本頁]
作者:
qib
時間:
2012-4-18 10:13
標題:
研究智慧城市 建設智慧海淀
自從2009年2月24日,IBM(微博)提出“智慧地球贏在中國”后,一時間,由IBM“智慧地球”戰略衍生的“智慧城市”概念在中國各地政府間掀起一股熱潮,被大肆推廣。2012年3月7日,北京市政府剛剛印發了《智慧北京行動綱要》,旨在明確智慧城市建設重點領域的發展目標、行動計劃和關鍵舉措。作為“智慧北京”的一個組成部分,“智慧海淀”建設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率先破土而出。為了深入了解智慧海淀建設的相關工作,記者采訪了長期從事海淀區政務信息化建設工作,參與智慧海淀頂層設計規劃工作的北京中海紀元數字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堯川先生。
智慧海淀建設的內核
探密“智慧海淀”建設,其實就是了解“智慧海淀”的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建設模式及管理模式。堯川強調,探究“智慧海淀”時首先要明確一個基本認識,即“智慧海淀”是“智慧北京”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智慧北京”是“智慧城市”在北京這個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下的一個具體表現形式,它區別于上海、廣州等其他城市。而“智慧城市”則是在信息資源極大豐富,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基礎之上構建的信息化城市模式。因此,在談“智慧海淀”建設時脫離不了“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關鍵在“智慧”。然而何為“智慧”?在《新華字典》中對“智慧”一詞這樣解釋:“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的能力。”那么,智慧的城市是否擁有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的能力?堯川指出,現在我們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其實都是希望建立一套機制,用信息化的技術和手段,使我們的企業、城市、政府,像我們人體一樣能“自我感知”和“自我處置”,從而使社會有一種良性的、快速的、便捷的方式,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管理、經濟、生產等方方面面更健全。智慧城市與非智慧城市的區別就在于對信息的感知、采集、傳輸、加工、存儲和應用的方式有先進與落后之分。“我認為‘智慧海淀’的內核就是信息的感知、采集、傳輸、加工、存儲和應用體系的建設和不斷提升。”堯川說。
智慧海淀建設的體系
在談到智慧城市應如何建設時,堯川提出了“六大體系”的建設。
首先,如果一個城市沒有一套完善的信息感知體系,就不可能稱之為“智慧城市”。所以現代城市要走向智慧城市,首先要建設城市的信息感知體系。而物聯網、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等新的信息技術,是感知體系建設所不可或缺的。
其次,要建設信息高效傳輸的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包括有線、無線,甚至是太空網絡體系,它是支撐智慧城市運行的基礎。通過網絡基礎設施可以把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有效地傳遞到有需求的地方去。
第三,要建設綜合信息應用體系。它與感知體系相適應,是各類信息采集、加工、存儲和管理的信息綜合應用體系。
第四,要建設信息綜合評價與決策體系,它相當于智慧城市的大腦,是智慧城市“智慧”的集中體現。
第五,要建設智慧城市的運行規則與技術標準體系。這是保障智慧城市所有的信息技術運算邏輯和指揮調度的規則體系,讓整個城市的運行有規則可循。
第六,要建設城市社會倫理與社會管理體系。這套體系是知識體系的一個形態,就是社會道德倫理和法規行為規范管理體系,是一種軟環境和意識形態領域的體系。
堯川指出,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和建設規劃應至少包括這六大體系的內容,在這六大體系建設中,應該優先建設城市信息感知體系和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它們是其他體系建設的基礎。同樣,智慧海淀建設也應全面思考和規劃這六大體系內容的建設。
正如堯川所說,在各地發布的智慧城市建設綱要中,大都將網絡基礎設施體系作為首要任務,但對城市的信息感知體系建設并不明確,也缺少體系化的規劃。《智慧北京行動綱要》指出,未來要建設“無線城市”,形成覆蓋全部平原地區的高速無線網絡,開展新一代寬帶無線網絡試點。建設城鄉一體的高性能光纖網絡,實現光纖到企入戶,覆蓋全市各社區(村)。加快有線電視高清交互改造,推進“三網融合”。進一步提升政務信息網絡的性能,有效利用衛星通訊技術保障應急指揮,加快建設政務和公共服務高清視頻傳輸網絡。按照 “智慧北京”發展戰略,“智慧海淀”以打造信息基礎設施國際領先的智慧城區、打造引領企業自主創新的一流數字園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信息產業高地、打造城市運行管理精細有序的智能典范、打造數字公共服務惠及民生的幸福家園五個方面為具體發展目標,以期為市民提供優質、便捷、幸福舒適的生活環境,讓海淀區成為市民宜居生活的標桿城區。
“現階段,我們的城市還處于 ‘智慧城市’建設的初始階段。”堯川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這個歷史發展過程中,大量的技術發明和科技創新會對城市發展和建設,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在總體目標和方向的指導上,“智慧海淀”建設應當優先滿足當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立足當前,展望未來。
打造智慧海淀的優勢
在IBM提出“智慧地球”后不久,海淀就著手打造“智慧海淀”。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在跟進研發,跟進應用,跟進投入。記者從海淀區政府辦公室發布的《關于印發本區“十二五”時期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的通知》中獲悉,“十一五”期間,海淀區在綜合處置和共享信息方面,尤其是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應用、信息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完善了“一個平臺、兩套體系、三大領域”的信息化總體框架。
在談到建設智慧海淀的優勢時,堯川說:“獨特的區位優勢,聚集的智力資源,讓海淀無論是在辦公自動化階段,還是在信息數字化階段,一直都在引領北京,乃至全國,在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發展階段,海淀區也將會走在全國前列。”具體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信息基礎設施不斷提升。截至2010年底,海淀區寬帶接入用戶數達59.9萬戶,其中FTTH(光纖到戶)用戶達29萬戶,平均接入能力達到20M,城區平均接入帶寬達到2M。3G(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規模部署,覆蓋率超過90%,其中五環內覆蓋率達到100%,3G用戶超過60萬。廣電有線電視網絡積極推進雙向改造,高清交互式數字電視覆蓋絕大部分家庭。目前,海淀區已經啟動了網絡基礎設施提升工作。
全面深化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應用已成為海淀區政府管理和多數企業進行研究開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與內部管理的基本手段。在信息化建設領域,海淀區涌現出一批在全國信息化建設領域的領軍企業,如神州數碼(微博)、用友、中科軟、聯想等,引領全國信息化服務。
信息產業發展引領全市。在資本市場上,海淀區信息產業也形成了中關村(6.98,-0.06,-0.85%)特色行業板塊。截至2010年,在全球各類資本市場上,海淀區信息產業上市企業達到97家,占全區上市企業的55%。2010年,海淀區離岸外包收入達到8.03億美元,占北京市的52.2%。
相對完善的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環境。海淀區委區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信息化建設的政策文件,與北京市建立了聯合支持企業創新、提升企業發展能力的機制,通過設立多項專項資金支持區域內信息產業發展的優先領域。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市場要素建設取得突破,在工信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指導下,組建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所,推廣正版軟件應用,知識產權保護得到加強,政府內部基本確立了層次清晰、權責明確的信息化組織管理體制,相繼建立了一批信息化行業協會和功能性服務機構。
堯川認為,上述四方面的優勢為“智慧海淀”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是海淀區率先邁出“智慧城市”建設步伐的根本所在。
正視智慧海淀的難點
盡管海淀區智慧城市建設有著顯著優勢,但在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產業發展方面仍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在光纖接入方面,海淀區遠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日本是全球接入帶寬排名第一的國家,達到61M,韓國次之,為48M,而中國平均僅為1.77M,海淀區目前為2M,雖然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先進國家和地區尚有很大差距。無線寬帶網絡尚未實現全覆蓋,全區統一的物聯網傳輸網絡尚未建成,智能傳感終端部署僅在有限范圍內試點,城市級的感知體系尚未規劃。
“海淀區離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堯川認為,智慧海淀建設的主要難點一是技術創新,二是建設機制和管理體制轉變,三是社會信息共享。
打造“智慧海淀”首先要靠技術創新,推動智慧海淀的直接動力是技術創新。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都是靠直接的技術創新來推動的。蒸汽機和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成為工業大生產的標志;電的發明將人類推進到了電氣化時代;計算機、互聯網的發明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每一次的技術創新或發明都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式,沒有技術創新做支撐,其他的目標都將是空中樓閣。
其次,支撐技術創新的建設機制和管理體制也很關鍵。堯川指出,現有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管理機制在某種程度上限制或是制約了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間接地制約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進程。因此,現有的管理機制也應從單一投入模式向市場化運營模式轉變和創新。
第三,全新的社會運行管理模式中社會信息共享涉及到各種隱私,需要整個社會的誠信、道德、管理模式、人的意識的支撐。提升信息安全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相關法規、標準的完善,公眾信息安全意識的提高是智慧城市良性運行的根本。
除此之外,人才聚集和社會氛圍也很重要。“如果出現一個新事物,大家都排斥它,那樣的環境就很難支撐創新。”堯川說。
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堯川表示,目前,國內許多城市都在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智慧海淀”建設在海淀區政府的領導下,在海淀區經信辦的直接指導下,將為全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探索模式,積累經驗。中海紀元公司將和區內信息化服務企業共同為“智慧海淀“建設出力獻策,做出自己的貢獻。
歡迎光臨 智慧空間 (http://www.koensh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
曰本色黄a大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