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obtdm"><strong id="obtdm"></strong></menuitem>
<tbody id="obtdm"></tbody>
  • <tbody id="obtdm"><nobr id="obtdm"><dfn id="obtdm"></dfn></nobr></tbody>
      1. Board logo

        標題: 智慧城市的表現形式 [打印本頁]

        作者: qib    時間: 2011-12-20 09:57     標題: 智慧城市的表現形式

        近期,有關智慧城市的話題可謂“風起云涌”,而關于“智慧”的本質和內涵更是多重演繹。無論是智慧經濟、智慧產業,還是智慧城市,“智慧”已經不僅體現在“人”的大腦里,而且體現的“文化”的產業中,更是深入到“物體”科技領域。當“人”的文化創意與到“物”的科技創新相融合,正所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2008年底美國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概念,引起全球越來越多的政府的關注。智慧地球也稱為智能地球,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并且被普遍連接,形成所謂“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IOT)”,然后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

        IBM認為,建設“智慧地球”需要三個步驟:首先,各種創新的感應科技開始被嵌入各種物體和設施中,從而令物質世界被極大程度的數據化。第二,隨著網絡的高度發達,人、數據和各種事物都將以不同方式聯入網絡。第三,先進的技術和超級計算機則可以對這些海量數據進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將生硬的數據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洞察,并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行動決策。簡而言之,“智慧地球”可概括為:傳感器等感應科技的運用、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Cloudcomputing)。IBM將在智慧的電力、智慧的醫療、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應鏈、智慧的銀行等六大領域建立智慧行動戰略。

        那么。IBM的“智慧地球”到底是“救世主”,還是“烏托邦”?“智慧地球”是“智慧攻略”還是“政治陰謀”?“智慧地球”是“改變世界”還是“商業銷售”?一時間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IBM的智慧地球一經提出,立即受到一些城市的領導和一些信息和網絡領域的企業所追捧。國內的蘇州、無錫、沈陽等城市紛紛開始與IBM展開合作;國內的華為、神州數碼、貝爾西、國脈等企業紛紛響應。“忽如一夜智慧來來”,全國目前竟有大大小小的百余城市開始規劃和建設“智慧城市”。那么,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樣的?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之下的城市嗎?智慧城市就是一個以先進技術和設備來控制和管理的城市嗎?

        “智慧地球”是由“智慧城市”構成的,而“智慧城市”是由智慧項目和智慧產業構成的。因此,就設備和技術廠商而言,十分關心智慧工程中的技術和設備的應用。為此,智慧工程或者叫智能工程涉及到近萬億市場空間。而對應智慧產業,目前尚處于眾說紛紜階段,尤其是人們對于智慧產業大多歸屬于“文化創意產業”。《百度》中對于智慧產業的描述為:“智慧產業是指直接運用人的智慧進行研發、創造、生產、管理等活動,形成有形或無形智慧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的產業,是教育、培訓、咨詢、策劃、廣告、設計、軟件、動漫、影視、藝術、科學、法律、會計、新聞、出版等智慧行業的集合”。而寧波作為智慧城市的建設者,竟然提出“智慧產業不是文化產業”的定義,可見,對于智慧產業的定義也在不斷變化和創新。那么,智慧產業究竟是文化創意產業還是科技創新產業?事實上,智慧產業不僅是文化產業,也是科技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講,智慧產業是復合型產業。按照我們對于產業的定義和定位原理,即《三維復合定位法》,我認為,在產業細分、產業跨界和全產業鏈時代,所有產業都可以劃分為本質產業、相關產業和衍生產業,并且可以按照“三維復合”的方式,將一個產業進行拉長、加寬、做厚,實現“全產業鏈”整合。就智慧產業而言,不是對其他產業的取代,而是在其他產業基礎之上的疊加和復合。即,智慧產業的本質產業為基礎的傳統產業,智慧產業的相關產業為文化創意的服務產業,智慧產業的衍生產業為科技創新的智慧產業,三者疊加和復合,構成智慧城市、智慧產業和智慧經濟。因此,今天我們談到的智慧產業是在文化創意產業基礎上的升級,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中的應用結果,是新興文化產業的“跨界”表現。因此,對于智慧產業的片面理解和爭論本身沒有意義,同時,如果我們絕對性的將智慧產業劃歸為文化產業;或者將智慧產業劃歸為科技產業都是有失偏頗的,這也恰恰說明人們對于“智慧產業”尚處于盲人摸象階段,對于“智慧”內涵理解的局限性。

        當今的文化與科技交互性發展十分迅速,我們剛剛享受到工業化帶來的財富,立即遇到了網絡化帶來的沖擊,我們剛剛開始適應智能化帶來的便利,即將遇到數字化帶來的新模式。在技術引領社會發展的新時代,我們需要把握產業發展的本質,“以不變應萬變”,來實現這個城市化過程中的城市轉型和產業升級。中國智慧城市的形成與發展,無論我們未來怎么樣解釋,智慧永遠屬于人的頭腦,而智能是應該屬于實際的物體。如果硬是要強調“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話,我認為,如果離開了“人”的智慧,奢談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都是毫無意義。可見,我們現在談到的“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是將智能設備人性化,或者說是“被智慧”,即,我們的城市正在“被智慧”。因為,在人的智慧沒有被“嵌入”到城市“核”之前,“智慧城市”的定義多少會顯得缺少“靈魂”。顯然,從智慧城市的“被智慧”到智慧城市的“要智慧”是一個從智能城市想智慧城市發展和轉化的過程,我們只是希望這個過程能夠早一下、短一些到來。

             事實上,早在八十年代末,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從當今世界社會形態、科技發展的現實、以往的工程實踐和社會改革的經驗教訓中,提煉出“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作為處理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并把運用這個方法的集體稱為“總體設計部”,把“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又稱為“大成智慧工程”。2005年將“大成智慧工程”計劃上書到黨中央、國務院,并得到了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認同,并與同年的5月份經國家民政局批準,在教育部的主管之下,成立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可見,錢老提出在“智慧工程”是一項“智慧產業鏈”,是比“智慧地球”更高級的定位和定義。

            錢老提出的“大成智慧工程”的核心思想是,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特點是面對復雜的難題時,要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組成人—機結合的智能系統。它以人為主,將所需要的古今中外的有關知識、信息、數據,予以檢索、激活、快速調集出來,啟迪專家的心智,并通過民主討論,讓專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互相激發,然后將各方面有關專家的理論、知識、經驗、判斷、建議等,綜合集成起來,用類似建立“作戰模擬”的方法,將解決方案模擬試行,反復修正,以便能對復雜性的事物(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發展變化的各子系統、各層次、各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等,從定性到定量都能把握清楚,逐步集智慧之大成,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可見,錢老的“大成智慧工程”不僅強調了網絡信息和智能系統,更加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價值和智慧。事實上,如果離開了人的智慧,一切“智慧”的定義都是無水之源。從這一點比較看,IBM提出的所謂“智慧地球”僅僅只是從網絡信息設備的智能角度認識智慧地球,基本拋開了人的智慧本質。而錢老的“大成智慧工程”是一個“從設備智造、到人的智慧、再到系統智慧的過程”。應該說,更加準確的闡明了智慧工程的大思想、大戰略。
        “用全球智慧造智慧地球,以中國智慧建智慧城市”。21世紀應該是中國的世紀,更是中國初始化發展的新世紀。我們需要有IBM智慧地球的概念,但是,我們更需要全面認識和充分把握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本質與內涵,需要深刻領會錢學森大師有關“大成智慧”的產生背景和現實意義。在當今社會,我們不僅需要科技創新,但我們更需要“集成創新”和“整合創新”。而這類創新恰是“智慧產業”和錢老“大成智慧”的綜合體現。我們不能有“小設備”代替“大社會”;不能用“小技術”代替“大文化”;不能用“小利益”代替“大智慧”。

        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才剛剛開始。“思路決定出路,平臺決定價值”。換一個角度看智慧產業,也許會開辟一片新的藍海,換一個身份看智慧城市,也許會拓展一個新的空間。智慧城市的建設既不是空穴來風,從天而降的“空降兵”,也不是錯綜復雜,包羅萬象的“萬花筒”。只要我們把握好“發揮人的智慧、把控物的智能、實現人物融合、共享智慧城市”,我們就一定能夠真正領悟智慧城市的本質和內涵,共同推動中國智慧城市的低碳、和諧和可持續健康發展。




        歡迎光臨 智慧空間 (http://www.koensh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
        曰本色黄a大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