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obtdm"><strong id="obtdm"></strong></menuitem>
<tbody id="obtdm"></tbody>
  • <tbody id="obtdm"><nobr id="obtdm"><dfn id="obtdm"></dfn></nobr></tbody>
      1. Board logo

        標題: 身份證智能化 如何保證個人信息安全? [打印本頁]

        作者: qib    時間: 2011-10-26 08:54     標題: 身份證智能化 如何保證個人信息安全?

        草案在居民身份證法增加了一種警察依法執行職務可以查驗居民身份證的情形,即“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港口、碼頭、機場或者在重大活動期間社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規定的場所,需要查明有關人員身份的”。

            公安部副部長楊煥寧介紹,從基層執法實踐看,居民身份證法規定的四種查驗情形范圍過窄,難以適應當前公共安全的復雜形勢。草案提出的修改有利于公安機關更加及時、準確地確認公民身份,有效維護公共秩序和社會治安。

            現行警察查驗身份證情況

            ◎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需要查明身份的。

            ◎依法實施現場管制時,需要查明有關人員身份的。

            ◎發生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突發事件時,需要查明現場有關人員身份的。

            ◎法律規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新增查驗情況

            ◎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港口、碼頭、機場或者在重大活動期間社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規定的場所,需要查明有關人員身份的。

            起因以往身份證信息頻遭盜用

            與一代證相比,除了在大小、厚度、外觀有很大不同之外,二代身份證還采用防偽膜和印刷防偽技術,證件芯片采用數字防偽措施,將個人圖像和資料進行編碼。

            但是,近年來,身份證信息頻被泄露盜用,甚至被犯罪分子盜用為作案的工具。在警方破獲的電信詐騙團伙中,犯罪分子手持數十甚至數百張他人的身份證,堂而皇之到銀行開設賬戶、到ATM取現,涉及的銀行賬戶多達數千個,從中流轉的巨額資金達數億之多。而當警方準備從這些銀行賬戶循線索調查時,往往發現其開戶的身份信息都是真實的。很顯然,身份證通過各種渠道落到了不法分子手中。

            更危險的情況是:還有犯罪分子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作案,“嫁禍”他人,以致出現警方抓錯人的情況,而真正的犯罪分子卻逍遙法外。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去年汕尾陸豐籍少女林貝欣在廣州打工期間,就曾被浙江義烏警方錯當通緝犯羈押了12天。究其遭誤抓的原因,緣于小林三年前丟失了身份證后被搶劫團伙所盜用,才出現了這番誤會。

            目的身份證錄入指紋主要在于防偽

            根據《居民身份證法》修正案草案,以后的居民身份證擬登記指紋信息,國家機關以及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可以通過機讀,快速、準確地進行人證同一性認定。

            廣東省公安廳痕跡檢驗專家余穗生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指紋形成于胎兒階段,一經形成,其花紋類型和細節特征的總和終生不變,應用指紋作為個人人身識別的依據,準確可靠,因此,指紋也被司法界公認為“證據之首”,他認為,在身份證中加入指紋信息“是個進步”。

            至于身份證錄入指紋信息是否更利于破案,余穗生指出,這要看是否將十個手指頭的指紋采集齊全,如果僅采集其中部分手指的指紋,那有時未必就能與作案現場留下的指紋相互比對得上。“我認為,在身份證上錄入指紋,更多的是出于防偽、安全的角度考慮。”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的相貌變化還是較大,所以僅憑相片進行辨認,準確率不高,相比之下,指紋是獨一無二的,其唯一性無法復制,這對人口流動性很強的國家來說,其意義十分明顯。

            操作指紋信息無需大規模集中采集

            記者了解到,目前各級公安系統中所持有的指紋采集儀,此前的用途主要是對犯罪嫌疑人和接受調查的人進行指紋采集,受限于采集的成功率不高,有時需要多次采集,以確保指紋信息的清晰準確,為此,需要花費一定時間,“幾分鐘內能搞定一個人的指紋算快的了”。有基層公安分局的民警提出,若要進行大面積指紋采集,估計要對系統進行升級換代,“工作量太大了,而且人手又不足”。

            在技術實操層面,還有人提出:那么多在城市里打工的外來務工人員,要到哪里采集指紋信息?是在暫住地,還是要回到戶籍地?如果是在暫住地采集,會不會加重城市公安機關的工作量?如果回到戶籍地,考慮到時間、花費成本,打工人群會不會愿意舟車勞頓返回戶籍地配合采集?

            公安部副部長楊煥寧對此表示,二代身份證中所使用的專用芯片在設計時已經預留了指紋信息儲存區,也就是說,公民可以通過換領、補領身份證來登記指紋信息,無需大規模集中采集指紋信息。同時,國家機關以及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也可以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服務,引導、鼓勵公民自愿登記指紋信息。

            有政協委員提出,隨著身份證的智能化發展,除了加錄指紋信息,是否還能增加其他的生化信息,比如血液、DNA等,以方便在義務獻血和緊急輸血時能有效節約時間和資金成本。對此,公安業界人士表示,目前這種做法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采血、檢驗、保存等環節均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操作性不強。

            信息安全

            身份證從此安全無憂?

            人們更關心的是,身份證加錄了指紋信息,是否就能有效避免信息被盜用的情況出現?身份證是否從此就能安全無憂?公安部副部長楊煥寧表示,在身份證中登記的指紋信息,是“數字化的指紋特征點”,因此,能夠有效保護公民的指紋信息安全。

            痕跡檢驗專家余穗生對此解釋,所謂的“數字化指紋特征點”,應該理解為指紋信息以一串數字編碼的形式錄入,直接連入計算機進行讀取比對,而不能直觀還原成指紋圖像,避免了被不法分子隨意盜取,從而達到保護的目的。

            據悉,目前世界上已有56個國家和地區在證件中加入指紋信息,如印度就在去年9月啟動了一項采集人口身份信息的工程,內容除姓名、性別、住址、出生日期之外,還包括照片、指紋、眼內虹膜掃描記錄等。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系王太元教授認為,指紋的重復幾率只有幾十萬分之一,大大降低了錯誤識別的問題,如果再加上血型和照片,重復的概率幾乎為零,要想偽造一張血型、指紋和照片都一致的假身份證,幾乎不可能。

            穩私爭議

            泄露公民信息最高罰50萬
        兩年前,廣州白云區警方就曾對公共娛樂服務場所從業人員實行“五提取”監管機制,即提取照片、身份信息、指紋、DNA(唾液)和筆跡,但該做法一度招來爭議,認為侵犯了個人隱私。“不少人總會將指紋采集和打擊犯罪聯系起來,認為指紋屬于公民個人隱私,只有犯法的人才會被采集指紋,這種認識不太對。”廣州市公安局一警官告訴記者,在國外,采集指紋的做法很常見,群眾也樂于配合,因為有利于保護個人安全。“如今通過立法形式將采集指紋的范圍覆蓋到所有公民,那關于隱私、公平的爭議應該就能平息了。”該人士表示。

            據悉,為了防止公民的指紋等個人信息被非法泄露,草案進一步嚴格了保密任務和保密責任,對于國家機關或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泄露公民個人信息,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處以最高50萬元的罰款。
        南方日報




        歡迎光臨 智慧空間 (http://www.koensh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
        曰本色黄a大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