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智慧城市與城市個性
[打印本頁]
作者:
qib
時間:
2011-10-13 10:05
標題:
智慧城市與城市個性
現在全國都在熱“智慧城市”,據說中國的一級城市百分之百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詳細規劃;有80%以上的二級城市也明確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
我生活在上海,曾經工作在深圳,對這兩個城市比較關注,對她們的“智慧城市”做了一定的對比。在我看來,“智慧深圳”的思路更適合她自己的個性。
城市是有個性的,深圳現在是中國電子信息制造產業集聚地,除了擁有華為、騰訊等巨型企業外,更重要的是集聚了大量的中小制造企業,形成了一定的產業生態集群。這個集群在全國是有巨大影響和不可替代的,前幾年我一個在上海做手機天線的朋友,就不得不拋妻別子把廠子遷到深圳去,就因為“上下游企業都在那邊”。
而這個產業生態集群這些年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轉型困難,從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產業向低能耗物耗、高附加產業轉型很難。如果能完成好這個轉型,將帶動整個以深圳、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產業生態群往先進制造業方向發展,進而帶動國家整體競爭力,實現深圳和廣東的再次輝煌。
所以深圳搞以物聯網應用為中心的智慧城市是有道理的,她的七大應用示范工程無一不是以新型電子信息產品的試驗應用為核心,以至于整個深圳將成為一個巨大的物聯網和新型電子信息產品應用實驗室,從這個實驗室里試驗成功的應用模式未來將走向全國甚至世界。而這些應用模式走向成功的同時,必然帶動當地的制造業。把成功應用模式往外賣的同時,把深圳生產的各種新型電子產品跟著賣出去了,這就是通過智慧城市來實現產業轉型的思路。
深圳關心的是如何利用她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如何“實現產業技術目標”、“打破技術壁壘”、“突破技術難關”,填補重點技術的空白,把自己打造成以物聯網應用為中心的先進制造業中心,把現有的這個產業生態集群升級為“兩低一高”的生態群。
反過來看上海,上海也在鬧哄哄地搞物聯網。我接觸的很多政府官員心目里,似乎智慧城市就是要圍繞物聯網,甚至就是物聯網。但是其實上海自己并不擅長生產物聯網需要用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傳感器和通信技術,大搞物聯網的結果只能是大量向深圳買東西,對上海有什么幫助呢?我覺得上海這次有點“迷失”。
其實,上海并不是沒有個性,也不是沒有特點。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人口總量和人口密度都超高,社會形態全面而復雜。現在全世界都患城市病,治療城市病是未來的巨大產業,而上海恰恰就很適合成為“城市病研究實驗室”,最有條件成為摸索城市治理的先行者。
上海的另一個特點是擁有大量高級人才,完全可以搞別人沒搞過、沒搞成功的東西。現在搞金融中心、航運中心都只是站在區位特征角度做的定位,都是歷史上已經有過的東西,從某種角度來說還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面在模仿。未來是不會重復歷史的,模仿也不會帶來輝煌!而大城市治理則是全世界都沒搞好過的東西,是中國未來的大問題,更是上海自己目前的頭痛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正是聰明的上海人大展身手的好機會,是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的事情,不是那種原本沒有勉強湊合的事情。
要搞好城市治理,首先需要在思想和理念上超前,從管理和服務上入手,在方法和思路上創新,技術和產品只是手段。所以搞“智慧上海”,也是把上海搞成一個大實驗室,搞的是城市治理的試驗,搞出來的是管理和服務的先進模式,而這個先進模式不是基于高新技術的,必須是基于先進文化的,是搞軟的不是硬的!從商業利益和競爭的角度講,文化比技術的影響力要大得多,軟的比硬的附加值也要高得多。所以,搞“智慧上海”不能以物聯網為中心,只能以物聯網為輔助手段。以物聯網為中心是加工制造業轉型的思路,不能是上海的思路。上海要轉型的是服務業,服務業轉型要以什么為中心?制造業要從高能耗轉向低能耗,服務業要從低文化含量轉向高文化含量,才能實現高附加值。問題是,要含到服務里去的什么文化?
很難。上海總是在為自己制定重新崛起的戰略,總是在尋找機會和突破點,搞這個中心那個中心都是努力的表現,但是很難。難在什么是先進的東西?什么是方向性的東西?什么是應該抓的制高點?眾說紛紜,搞不清楚,抓來抓去,總是抓到尾巴。(說句笑話,如果說房地產是金融的一種變形的話,金融中心早就建成了,上海早就是全國房地產的風向標了)
在后現代的消費社會,文化其實在默默地演化著,新的苗頭在悄悄地展露。決定上海市發展方向的人,愿意讓這些新的苗頭發展為新的產業嗎?
歡迎光臨 智慧空間 (http://www.koensh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
曰本色黄a大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