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物聯網下的農業怎樣才能“曲高和眾”
[打印本頁]
作者:
qib
時間:
2011-9-23 08:55
標題:
物聯網下的農業怎樣才能“曲高和眾”
時下最新的高科技物聯網技術正與傳統農業悄然聯姻!
我省物聯網企業多、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物聯網農業是怎樣一番景象?未來發展前景如何?在推廣中應注意些什么問題?記者近日來到全國三大物聯網農業基地之一的宜興一探究竟。
14日中午1時半,宜興市楊巷鎮安樂村56歲蟹農印德明家30畝的蟹塘內,不時冒出氣泡。老印解釋說,這是在為蟹塘增氧。“現在每天下午1-3點,晚上12點以后,蟹塘都自動增氧,不需要我動手,也不需要起夜了。”老印說。
這樣的變化,源于蟹塘用上了物聯網技術。順著老印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蟹塘內豎著一根白色長桿。技術人員解釋,白桿沒在水下的部分有一個傳感器,露出水面部分頂著的圓盤是小無線網絡。通過它就能將傳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傳到岸邊的監控器,并最終將信息傳輸至高塍鎮的農業物聯網宜興實驗站。
實驗站能遠距離實時監控蟹塘。一旦溶氧率低于3毫克每升,監控器就能發出指令自動開啟蟹塘中的增氧機,讓蟹塘溶氧率保持正常水平。這對螃蟹養殖最為關鍵。
宜興市農林局市場信息科科長蔣永年介紹,兩年前,中國農業大學在高塍鎮租了一口75畝的蟹塘做實驗,到現在,物聯網種養殖已擴大到宜興五個鄉鎮,覆蓋水產養殖面積1萬畝,此外還有一個養豬場。
“綠色代表溶氧正常,黃色代表偏低,紅色表示預警。目前106個養殖場監測點中,報警15個,預警42個,正常49個。有別于自動控制技術,物聯網的最大特點就是‘自動感知’,不需要人工。”市農林局技術員許棟正在操作監控系統。他對著一家溶解氧偏低的養殖場,點擊鼠標,塘內就開始增氧。不到30秒,水面上開始冒起串串小水泡。除了電腦,還可以用手機短信發指令。
印德明告訴記者,養了14年螃蟹,過去判斷缺氧主要憑感覺。比如螺螄上了水草肯定缺氧,雷陣雨后、陰天早一點開增氧機,天上有星星時晚一點開。有時一覺睡過頭,螃蟹嚴重缺氧就會影響產量。
“現在好了,不靠經驗靠科學,溶氧數據就顯示在那兒,還能根據數據高低投飼料。比起盲目投飼料,既容易掌握也避免了浪費。”老印說。今年的螃蟹個頭大,估計一公一母平均能達到3.3兩,價格能比去年上個檔次。
經過測量,安裝了物聯網設備的蟹塘產量能提高10%,同時省人工節約成本,更重要的是傳統的種養觀念在變化。那就是,農業一樣可以有高科技,科學種養的農民更加能賺錢。
省農委主任吳沛良介紹,目前,國家發改委在全國建有三處物聯網農業示范基地,北京市的特色是物聯網技術用于蔬菜花卉種植,黑龍江省的特色是糧食種植,我省宜興的特色是水產養殖。我省的基地由國家發改委投資7000萬元,技術創新依托中國農大。
省農業信息中心副主任傅堅列介紹,除了國家試點項目,目前全省農委系統實施的農業物聯網項目共27個,分布于宜興、丹陽、如東、睢寧、江都等26個縣市(區)。每個項目平均有20多萬元的政府補貼,共近600萬元。除了政府引導外,一些物聯網企業也做了不少嘗試。
技術高,投入也大,特別是在農村勞動力仍然富余的情況下,農業物聯網是否能全面推開?蔣永年告訴記者,目前大多數農業物聯網基地都是政府項目,由政府掏錢補貼甚至免費給農戶安裝、維護物聯網設備,農民自然很歡迎。但一項新技術的全面推廣必然要走市場化道路,從政府掏錢到市場化這一條路卻不那么簡單。
傅堅列則認為,農業技術推廣必須經過試驗、示范、推廣三個階段,需要技術相對成熟,再經過一定面積示范然后才大面積推廣。農業物聯網,可以說是農業現代化技術發展的一種趨勢。作為一個新興事物,目前農業物聯網正處在邊試驗邊示范的階段。對附加值相對較低、對成本敏感度相對較高的農業來說,當前應用于農業的物聯網設備價格相對高。此外,更多農民對于這一新事物的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應該加強引導、加大扶持。
目前,宜興市農林局和中國農業大學合作,致力于進一步提高技術、降低成本。在技術上新增感知探頭自凈功能,使得感知探頭每天能自己沖洗一次,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同時在便于農民操作上做改進。談到成本,目前一整套感知、傳輸、控制設備6000元,覆蓋20畝魚塘,畝均成本300元。蔣永年說:“如果把成本控制在畝均300―400元,政府能不能像農機補貼一樣,補貼農戶一半,相信推廣面會逐步擴大。”
重慶手機報
歡迎光臨 智慧空間 (http://www.koensh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
曰本色黄a大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