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obtdm"><strong id="obtdm"></strong></menuitem>
<tbody id="obtdm"></tbody>
  • <tbody id="obtdm"><nobr id="obtdm"><dfn id="obtdm"></dfn></nobr></tbody>
      1. Board logo

        標題: 園區經濟 江蘇發展強大引擎 [打印本頁]

        作者: qib    時間: 2011-9-19 09:29     標題: 園區經濟 江蘇發展強大引擎

        經濟大省江蘇,在連續1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后,正以創新型經濟力推新一輪發展,再創競爭新優勢。先人一步創新求變,自我加壓不斷超越,江蘇繼續走在科學發展前列,演繹一出出世人驚嘆的“江蘇奇跡”。

          太湖潮起潮落,鐘山風起云涌。“江蘇奇跡”的背后,是開發區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和示范帶動。

          一區興而百業強。目前,江蘇擁有國家和省級開發區138家,國家級開發區有38家。其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2家,占全國的11.2%,居第一位。多年來,這些開發區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1/2的地區生產總值、2/3以上的工業增加值、1/3以上的財政收入、3/4的進出口,吸納了全省3/4的實際到賬外資。

          園區經濟,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和不竭動力。

          


          搶抓機遇,站上高起點發展潮頭

          改革開放伊始,蘇南利用毗鄰上海的優勢,剛剛洗腳上田的“泥腿子”在社隊企業的基礎上發展鄉鎮企業。一時間, “蘇南模式”如燎原之火,推動蘇南地區經濟總量呈幾何級增長,加快了江蘇工業化進程。

          1984年8月,昆山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自費辦起全國第一個開發區。昆山人劃出3.75平方公里的土地,以“摸著石頭過河”一般的探索,打造基礎設施,大力招商引資,“東依上海,西托"三線",內聯鄉鎮”,建立首家滬昆聯營企業,創辦了江蘇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短時間內,“昆山之路”風生水起。

          企業搬進園區,產業相對集中,配套投入壓力減小,招商引資有了平臺。第一個“吃螃蟹”者,嘗到了辦開發區的甜頭。

          一花引來百花開。隨后,從東到西,由南向北,一批省級開發區相繼設立。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江蘇開發區建設再次抓住浦東開放開發的機遇,大力吸引外資,推動開放型經濟大發展。

          “當時的各類開發區在產業集中、招商引資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是現代化開發區的雛形,走在了全國的前面。”江蘇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徐山瀑如是評價。

          1994年2月,中國、新加坡合作共建蘇州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把規劃視作法律的理念、“九通一平”的高標準基礎設施建設、100%污水截流、45%的綠化率、一站式服務、鄰里中心、預籌積累公積金、教學工廠、教學辦公室等一系列源于新加坡的先進經驗,和隨之滾滾而來的外商投資、單個項目平均30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規模等等,都給江蘇當時既有開發區的建設者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和巨大的震動。

          “開發區就是為了搞工業而生的,這是我們當時的理解。蘇州工業園區帶給我們極大的震撼甚至觀念上的顛覆。”昆山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王文元感慨萬千。

          “江蘇不少開發區,最初建設時基本沒有規劃,配套又差,白天是工廠,晚上是"死城",人為地造出了一個個工業孤島。” 江蘇省政府研究室社會發展處處長沈和說。

          觀念碰撞、思想交鋒之后,“蘇州模式”在江蘇各地生根發芽。善于學習的江蘇人,將這種開發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三駕馬車”齊頭并進,注重規劃先行、營造良好環境,江蘇開發區建設一舉躍上新的發展潮頭。

          如今,遍布江蘇大地的一個個開發區,無不堅持產業聚集與城市建設同步推進。產業區、商住區、科教區等區域規劃分明,道路相連,綠樹成蔭,儼然一座座新城;項目全部實行“一站式”、“保姆式”、“地毯式”服務,“開發區院墻以內的事情全部由我們來辦”已成為開發區招商引資的慣例。

          從人居環境到產業環境,優良的軟硬件配套服務,孕育出江蘇強大而充滿活力的園區經濟。

          


          二次創業,轉型升級再造新優勢

          江蘇,正經歷第三次轉型。

          從最初的鄉企工業轉型為開放型經濟,早已被打上深深的全球化烙印的“江蘇制造”,面臨著進一步突破的瓶頸世界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速推進,而環境承載的壓力、土地資源匱乏、發展空間趨于飽和,困擾著這個工業大省、資源小省。是繼續走粗放式增長的路子,還是以更加開放的心胸和眼界趁勢而上,主動作為?

          江蘇上下在思考,在探索。

          深刻的憂患意識、放眼全球的開闊視野和近乎殘酷的倒逼機制,江蘇的抉擇是以創新型經濟引領新一輪發展。

          作為江蘇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開發區要再“開發”,自身建設面臨二次創業。

          把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與提升開發區發展水平結合起來,更加重視招商選資和招才引智,推動開發園區整合資源、強化特色、聚集產業、突出創新、集約發展,園區經濟轉型升級成為江蘇創新驅動戰略的突破口。

          二次創業,需要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

          “江蘇正處于轉型加速期與創新活躍期,園區建設一要注重產業向高端聚集,二要注重人才向高地聚集,把園區建成創新核心區。”面對記者采訪,徐山瀑表示。

          以世界500強項目多、大項目多而著稱的蘇州工業園區,在產業調整過程中敏銳地意識到,隨著世界范圍內傳統產業的衰落,園區以往傳統優勢產業如汽車、IC等,面臨著落后的可能。于是,他們主動出擊,將名列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研究院榜首、有著“分子生物學的搖籃”之稱的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引進園區,設立了該實驗室在美國之外唯一的分支機構。

          伴隨著冷泉港而來的,是全球各類頂尖生物醫藥企業的競相入駐。目前,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蘇州生物納米科技園,集聚了230多家生物醫療、診斷技術、納米技術等企業,集聚了300多名海歸博士、12名全國“千人計劃”人才,生物納米產業成為園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年,整個園區的GDP預計將突破1500億元。

          無錫新區引進中科院劉海濤博士研發團隊,占領物聯網技術這一新興產業的制高點,一個千億級產業正在生發;引進海歸博士施正榮及其團隊,江蘇已初步打造出完整的光伏產業鏈,獲得全球市場30%以上的份額。

          從營造投資環境到營造創業環境,從引進項目到引進人才,不獨蘇南如此。

          地處蘇中的三線城市泰州,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擔任科學顧問,葛蘭素史克等280多家企業注冊落戶,200多項醫藥創新成果申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基地初步形成,泰州“中國醫藥城”一躍成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醫藥高新區。

          對于高層次人才而言,世界是水平的,幾乎可以自由流動。所以,吸引高層次人才的關鍵,在于為他們提供可充分發揮才能的平臺,提供更多的科研條件以及硬件、軟件環境。在江蘇,為了吸引聚攏人才,各地工業園區幾乎都出臺各類扶持政策,如無錫“530計劃”、蘇州“金雞湖雙百人才計劃”、“姑蘇人才計劃”。

          “留下人才憑借的是綜合實力。”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楊知評自信地說,“物質是基礎,還要能給人才創業提供足夠的空間和平臺。”

          目前,江蘇工業園區還集聚了近50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占全省90%的高新技術企業、90%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和74萬人才,一個全新的人才高地在開發區形成。

          二次創業,需要調整結構,搶占先機。

          中國開發區的先行者昆山開發區,曾經是IT一業獨大,全球市場每兩臺筆記本就有一臺產自這里。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為了加快產業轉型,昆山開發區主動降低IT產業的份額,降低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度,轉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光電產業。

          今年1至7月,昆山工業園區IT產業占工業產值的比重從75%降至70%,外貿出口增長比去年同期減少100億美元,而服務業的比重則上升到21%。著力培育的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基地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目前已引進60多個較具規模的現代服務業項目,總投資達200多億元,“國際商務新城,東方金融硅谷”的設想正一步步變為現實,現代服務業成為昆山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次創業,需要整合資源,錯位發展。

          在江蘇,園區建設中業已形成尊重市場、錯位競爭、抱團突圍,區域產業聯合、城市優勢互補的發展態勢。有特色,才有競爭力。江寧開發區的智能電網,無錫新區的光伏產業、物聯網產業,蘇州工業園區的電子信息和機械制造,昆山工業園區的IT制造和光電產業等,均在全國乃至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從先進制造業到高新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在不同的開發區,形成優勢各異的產業集群。

          開發區的變化,折射出江蘇經濟的嬗變與轉型提升,為江蘇實現更高層次上的突破,積蓄了巨大的能量。

          


          科學統籌,引領和諧發展新征程

          一路攻堅克難,一路昂揚奮進。

          “開發區建設僅是逗號,絕不是句號。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和諧發展,追求老百姓幸福指數的不斷提高,而不是單純地講GDP。開發區應該成為統籌發展、科學發展的試驗區,成為邁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先行區。” 接受記者采訪時,楊知評堅定地表示。

          記者驅車緩緩行進在蘇州工業園區,但見綠樹掩映,道路寬闊,湖畔靜謐,各式各樣的建筑錯落其間。名為工業園,卻融合了城市、園林、工業、商業、生活等多種城市要素,一個現代化、國際化、園林化的新城區已然呈現。

          在這里,有不亞于北京海淀區的高校、科研院所聚集區,聚集著北大、清華、人大、川大等近20所高校研究、科研院所的仁愛路,不僅有力地支撐著園區的創新,更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

          在這里,還能夠享受到與紐約、巴黎、東京比肩的超一流“國際待遇”。國際建筑大師保羅·安德魯,為園區設計了讓蘇州人引以為傲的科技文化藝術中心“蘇州的鳥巢”。迄今為止,科文中心已為園區人奉獻了60多場國際化演出,園區已成為蘇州人心目中的理想城市。

          理想城市遠不止蘇州一個。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除了聚集一大批汽車、智能電網、電子信息等領軍企業外,星級酒店、會展中心、國際生活社區等一應俱全,新開發的百家湖商圈、勝太路商業街成為“江寧的新街口”……

          不僅如此,以“蘇州模式”為代表的開發區建設,已經從蘇南延伸到蘇北,科學統籌,協調發展成就蘇南蘇北一盤棋。

          向北!向北!進入新世紀,在以往扶持蘇北發展的基礎上,一個以產業、財政、科技、勞動力向蘇北集聚、轉移的蘇北崛起戰略徐徐啟動。其中,產業轉移、共建園區成就了蘇南蘇北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最大的亮點。

          2007年8月,規劃面積13.6平方公里、主要由蘇州工業園區運作的蘇宿工業園區,在蘇北宿遷市開工。蘇州工業園區派出一位副主任領銜的30多人的團隊,參與蘇宿工業園區管理。一年后,臺企可成科技攜6億美元的總投資,從蘇州揮師北上,落戶這個新園區,成為宿遷市單體投資最大的外資項目。2010年11月,可成科技竣工投產,宿遷的跨越發展增添了強大引擎。“通過這種共建,既解決了可成科技因土地資源制約而無法在蘇州落地的難題,也以大項目為依托助推宿遷的長遠發展。”楊知評說。

          目前,蘇南蘇北共同投資、共同招商,在蘇北五市合作建立起了30個南北合作園區,共建園區已經成為江蘇產業梯度轉移的最重要載體、南北合作的最主要平臺,項目轉移、產業集聚帶來蘇北經濟的跨越發展,銅山、東臺、大豐、邳州、沛縣、建湖6個縣入選全國百強縣。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豪情滿懷向未來出發。江蘇開發區發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執筆:張杰 吳毓健

          采訪:任君翔 賴文忠

          段金柱 潘園園 陳娟




        歡迎光臨 智慧空間 (http://www.koensh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
        曰本色黄a大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