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
[打印本頁]
作者:
qib
時間:
2011-6-12 20:21
標題:
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
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
(2004年版)
1 總則
1.0.1 建設理念 健康住宅是在滿足住宅建設基本要素的基礎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等多層次的健康需求,促進住宅建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住宅質量,營造出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1.0.2 編制目標 為貫徹健康住宅的建設理念,建立科學的健康住宅評估體系,先進適用的健康住宅技術體系和利于推廣的健康住宅建筑體系,特制定本“技術要點”。
1.0.3 立足點 本“技術要點”立足于大眾住宅,以維護健康為起點,向有益和增進健康發展,逐步提高和完善健康住宅的建設標準,以利推廣和普及。
1.0.4 建設試點 以住宅小區為載體,開展健康住宅建設試點工作,旨在檢驗和轉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推廣成熟的成套技術,并結合工程的區域性特點和重大共性問題開展專題研究,為形成健康住宅建筑體系提供基本經驗。
1.0.5 適用范圍 本“技術要點”供專業人員使用,適用于新建健康住區與住宅的開發建設、規劃設計、生產施工、物業管理、監理檢測等有關單位。它包含人居健康工程科學化建設的主要內涵,是建設健康住宅的主要技術依據。對已建住宅的健康現狀評估和診斷以及改造技術措施,將另行編制技術文件。
2 居住環境的健康性
2.1 住區環境
2.1.1 建設用地 建設用地應選擇在適宜健康居住的地區,具有適合建設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的條件,遠離污染源,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電磁輻射、土壤氡濃度超標等的影響。
2.1.2 交通 合理組織住區內部動靜交通,設置足夠的停車位,防止機動車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建設連續貫通的步行通道和無障礙設施,利于步行健身,以及老年人和殘疾人行走。
2.1.3 交往空間 住區環境設計應為鄰里交往創造不同層次的交往空間。
21.4 視覺環境 住區建設應與周邊環境相融合,住區色彩協調,標志牌位置恰當、統一、清晰。
2.2 住宅空間
2.2.1 套型設計 套型設計應以居住生活行為規律為準則,滿足居住者生活、生理、心理等需求,實現舒適、健康的居住目標。套型面積取決于功能。套型功能的增量,除適宜的面積外,尚應包括功能空間的細化和設備的配置質量,與日益提高的生活質量和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
居室凈高不應低于2.5m。住宅功能空間合理,低限凈面積指標見表2.2.1。
表2.2.1 住宅功能空間低限凈面積指標
項 目 低限凈面積指標(m2)
起 居 室 16.20(3.6m×4.5m)
餐 廳 7.20(3.0m×2.4m)
主 臥 室 13.86(3.3m×4.2m)
次臥室(雙人) 11.70(3.0m×3.9m)
廚房(單排型) 5.55(1.5m×3.7m)
衛 生 間 4.50(1.8m×2.5m)
2.2.2 私密性 合理安排各種功能空間,避免各居住空間的相互干擾,以及鄰里住戶間的對視現象,保證私密性。
2.2.3 交往空間 住宅內部的交往空間,包括單元入口、大堂、樓梯、電梯、前廳、過道、平臺、走廊等居住者過往和停留的空間,屬半公共半私有空間,具有樓內人們活動的公共性和社會性。
2.2.4 靈活性 結構、設備及其管網布置應為住宅的可改造性創造必要的條件。宜采用大開間結構、豎向干管集中外移、橫向支管不穿樓板等技術。
2.2.5 日常安全 針對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兒童生活活動的安全需要,套內自然層應避免臺階和錯層,設置扶手、護欄、防滑地面和報警裝置等設施。
2.3 空氣環境
2.3.1 住區空氣 住區空氣質量標準應符合表2.3.1的規定,積極采用住區風環境優化技術,確保住區通風良好。
表2.3.1 住區空氣質量標準
參 數 單 位 標 準 值 備 注
二氧化硫 mg/m3 ≤0.05 日平均值
一氧化碳 mg/m3 ≤4.00 日平均值
二氧化氮 mg/m3 ≤0.08 日平均值
臭 氧 mg/m3 ≤0.12 1h平均值
總懸浮顆粒物 mg/m3 ≤0.12 日平均值
可吸入顆粒物 mg/m3 ≤0.05 日平均值
2.3.2 室內空氣 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應符合表2.3.2的規定,防止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損害。
表2.3.2 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參 數 單 位 標 準 值 備 注
二氧化硫 mg/m3 ≤0.50 1h平均值
二氧化氮 mg/m3 ≤0.24 1h平均值
一氧化碳 mg/m3 ≤10 1h平均值
二氧化碳 % ≤0.10 日平均值
氨 mg/m3 ≤0.20 1h平均值
臭 氧 mg/m3 ≤0.16 1h平均值
甲 醛 mg/m3 ≤0.10 1h平均值
苯 mg/m3 ≤0.11 1h平均值
甲 苯 mg/m3 ≤0.20 1h平均值
二 甲 苯 mg/m3 ≤0.20 1h平均值
苯并[a]芘 ng/m3 ≤1.0 日平均值
可吸入顆粒物 mg/m3 ≤0.15 日平均值
總揮發性有機物 mg/m3 ≤0.60 8h平均值
氡 Bq/m3 ≤400 年平均值
2.3.3 居室通風換氣 居住空間應能自然通風,尤應注意凹口部位的通風問題。采暖制冷期間,在外窗密閉的情況下宜有可以調節的換氣裝置,補充新鮮空氣,并預防和控制生物、化學、放射性等有害物的污染。室內新風量標準應符合表2.3.3的規定。
表2.3.3 室內新風量標準
參 數 單 位 標 準 值
新風量 m3(h?人) ≥30
換氣次數 次/h 1
2.3.4 廚衛通風換氣 廚房、衛生間應具有良好的通風換氣條件,減少和控制空氣污染。組織好進、出風口及氣流走向,采用全面或局部換氣設施,防止公共排風道煙氣倒灌、串氣和串味。公共排風道出口宜設置排風設備。設在建筑物凹口部位的廚衛外窗,凹口部位應處于負壓區,以保證通風的可靠性。
2.3.5 裝修污染 推行住宅裝修一次到位,嚴格控制裝修污染,室內裝修材料有害物指標限量應符合表2.3.5-1的規定。室內裝飾涂料安全性評價指標應符合表2.3.5-2的規定。
表2.3.5-1 室內裝修材料有害物指標限量
分類
材料 指 標 限 量
無機非金屬裝修材料 A類 B類
內照射指數(IRa) ≤1.0 ≤1.3
外照射指數(Ir) ≤1.3 ≤1.9
人造木板、
飾面人造板 E1 E2
游離甲醛含量(mg/100g) ≤9.0 >9.0,≤30.0
游離甲醛釋放量(mg/L) ≤1.5 >1.5,≤5.0
涂 料 溶劑型 水基型
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g/L) ≤270~750 ≤200
游離甲醛(g/kg) ≤0.1
苯(g/kg) ≤5 不得檢出
膠粘劑 溶劑型 水基型
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g/L) ≤750 ≤50
游離甲醛(g/kg) ≤1.0
苯(g/kg) ≤5
注1:室內溶劑型涂料中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指標限量(g/L):醇酸漆≤550,硝基清漆≤750,聚氨酯漆≤700,酚醛清漆≤500,酚醛磁漆≤380,酚醛防銹漆≤270,其他溶劑型涂料≤600。
注2:溶劑型涂料不準用苯作為涂料溶劑。
注3:聚氨酯漆和聚氨酯膠粘劑都含有毒性較大的甲苯二異氰酸酯,前者不應大于7g/kg,后者不應大于10g/kg。
表2.3.5-2 室內裝飾涂料安全性評價指標
項 目 安全性指標
急性吸入毒性 實際無毒
急性皮膚刺激 無 刺 激
急性眼結膜刺激 無 刺 激
致突變性(Ames試驗、睪丸染色體試驗) 陰 性
2.4 熱環境
2.4.1 室內溫濕度 住宅室內溫度和相對濕度應符合表2.4.1的規定。
表2.4.1 室內溫度和相對溫度標準
參 數 單 位 標 準 值 備 注
溫 度 ℃ 24~28 夏季制冷
18~22 冬季采暖
相對濕度 % ≤70 夏季制冷
≥30 冬季采暖
2.4.2 外圍護結構 建立外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技術體系,其保溫隔熱性能應符合相應區域的國家節能設計標準要求。
2.4.3 采暖制冷 采暖、制冷系統的運行效率和能效比應符合相應區域的國家節能設計標準要求。空調室外機宜隱蔽、整齊安裝,避免其噪聲和氣流對環境的影響,并應有組織地排放冷凝水。
2.4.4 可再生能源 創造條件,積極利用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可再生能源。
2.5 聲環境
2.5.1 住區噪聲 應做好住區防噪規劃,集中布置住區內高噪聲源,以公用區域作緩沖帶,或以綠化作隔離帶,并防治生活噪聲,減少機動車在住宅組團內穿行。住區戶外環境噪聲標準應符合表2.5.1的規定。
表2.5.1 住區戶外環境噪聲標準dB(A)
項 目 住宅周邊
住 區 內 晝 間 ≤55
夜 間 ≤45
干線道路兩側住宅 晝 間 ≤70
夜 間 ≤55
2.5.2 室內噪聲 應加強住宅室內防噪隔聲措施,制定住戶間和戶外噪聲的隔聲對策,并對管道、泵和電梯等采取隔聲、隔振措施。住宅室內允許噪聲標準應符合表2.5.2的規定。
表2.5.2 住宅室內噪聲標準dB(A)
房間名稱 標準植
臥室、書房 晝 間 ≤40
夜 間 ≤30
起 居 室 晝 間 ≤45
夜 間 ≤35
2.5.3 隔聲 分戶墻與樓板的材料選擇及構造處理,應符合表2.5.3—1和表2.5.3—2所規定的隔聲標準。
表2.5.3-1 分戶墻與樓板空氣聲隔聲標準
參 數 一級標準值 二級標準值
計權隔聲量(dB) ≥50 ≥45
表2.5.3-2 樓板撞擊聲隔聲標準
參 數 標 準 值
計權標準化撞擊聲壓級(dB) ≤65
2.6 光環境
2.6.1 日照 住宅日照標準應符合表2.6.1的規定,每套住宅至少有一間居室,四居室以上戶型至少有兩間居室達到日照標準。
表2.6.1 住宅日照標準
建筑氣候區號和城市類型 Ⅰ、Ⅱ、Ⅲ、Ⅶ氣候區 Ⅳ氣候區 Ⅴ與Ⅵ氣候區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標準日 大 寒 日 冬至日
日照時數(h) ≥2 ≥3 ≥1
有效日照時間帶(h) 8~16 9~15
計算起點 住宅底層窗臺面
2.6.2 采光 住宅室內采光標準應符合表2.6.2的規定。
表2.6.2 住宅室內采光標準
房間名稱 側 面 采 光
采光系數最低值(%) 窗地面積比值(Ac/Ad)
起居室(廳)、臥室、書房、廚房 1 1/7
樓 梯 間 0.58 1/12
2.6.3 照明 住宅室內人工照明應根據各功能空間的要求,合理選擇電光源,確立燈具方式及安裝位置,并確保用電安全。
2.6.4 光污染 住區室外照明包括道路、廣場、綠地、標志、建筑小品等的照明,其光線不得射入住宅室內,在住宅窗戶上產生的垂直照度不得超過4Lx。
2.6.5 日常安全 住宅樓內的公共照明(入口、走廊、樓梯等)應滿足居住者行走的安全要求和心理要求。樓外夜間照明應滿足人行、車行的安全要求和住區的安全防范要求。
2.7 水環境
2.7.1 住區供水 住區內應建立完善的供水系統,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應符合表2.7.l的規定,做到水質穩定,水壓可靠,宜建立定期送檢制度。
表2.7.1 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
項 目 限 值
感官性狀 色
渾濁度
臭和味
肉眼可見物 15度
1NTU
無
無
一般化學指標 PH
硬度(以碳酸鈣計)
鋁
鐵
錳
銅
鋅
揮發酚類(以苯酚計)
陰離子合成洗滌劑
硫酸鹽
氯化物
溶解性總固體
耗氧量(以O2計) 6.5~8.5
450mg/L
0.2mg/L
0.3mg/L
0.1mg/L
1.0mg/L
1.0mg/L
0.002mg/L
0.3mg/L
250mg/L
250mg/L
1000mg/L
3mg/L
理化指標 氟化物
氰化物
硝酸鹽(以N計)
砷
硒
汞
鎘
鉻(六價)
鉛
氯仿
四氯化碳 1.0mg/L
0.05mg/L
20mg/L
0.05mg/L
0.01mg/L
0.001mg/L
0.005mg/L
0.05mg/L
0.01mg/L
0.06mg/L
0.002mg/L
微生物指標 細菌總數
總大腸菌數
糞大腸菌群
游離余氯 100cfu/mL
每100mL水樣中不得檢出
每100mL水樣中不得檢出
≥0.3mg/L(與水接觸30min后),≥0.05mg/L(管網末端水)
2.7.2 管道直飲水 管道供應直接飲用凈水的,應采取獨立封閉的循環管網。經過凈化處理的用戶龍頭,出水水質應符合表2.7.2的規定,并建立定期送檢制度,設置安全報警裝置。
表2.7.2 飲用凈水水質標準
項 目 限 值
感官性狀 色
渾濁度
臭和味
肉眼可見物 5度
1NTU
無
無
一般化學指標 PH
鋁
硬度(以碳酸鈣計)
鐵
錳
銅
鋅
揮發酚類(以苯酚計)
陰離子合成洗滌劑
硫酸鹽
氯化物
溶解性總固體
高錳酸鉀消耗量(以氧計)
*總有機碳 6.5~8.5
0.2mg/L
300mg/L
0.20mg/L
0.05mg/L
1.0mg/L
1.0mg/L
0.002mg/L
0.20mg/L
100mg/L
100mg/L
500mg/L
2mg/L
4mg/L
理化指標 氟化物
氰化物
硝酸鹽(以N計)
砷
硒
汞
鎘
鉻(六價)
鉛
銀
氯仿
四氯化碳
滴滴涕
六六六
苯并(a)芘 1.0mg/L
0.05mg/L
10mg/L
0.01mg/L
0.01mg/L
0.001mg/L
0.01mg/L
0.05mg/L
0.01mg/L
0.05mg/L
30μg/L
2μg/L
0.5μg/L
2.5μg/L
0.01μg/L
微生物指標 細菌總數
總大腸菌數
糞大腸菌群
游離余氯 50cfu/mL
0cfu/mL
0cfu/mL
≥0.05mg/L(管網末端水)
放射性指 標 總α放射性
總β放射性 0.1Bq/L
1Bq/L
*試行
2.7.3 住區排水 住區排水系統應實行雨污分流,設有完善的污水收集、處理和排放等設施。
按規定設置中水系統的住區,中水水質標準應符合表2.7.3的規定。
表2.7.3 中水水質標準
項 目
指 標 沖廁 道路清掃消防 綠化 車輛沖洗
pH 6.0~9.0
色(度) ≤ 30
嗅 無不快感
渾濁度(NTU) ≤ 5 10 10 5
溶解性總固體(mg/L) ≤ 1500 1500 1000 1000
5日生化需氧量(mg/L) ≤ 10 15 20 10
氨氮(mg/L) ≤ 10 10 20 10
陰離子合成洗滌劑(mg/L) ≤ 1.0 1.0 1.0 0.5
鐵(mg/L) ≤ 0.3 — — 0.3
錳(mg/L) ≤ 0.1 — — 0.3
溶解氧(mg/L) ≤ 1.0
總余氯(mg/L) ≥ 接觸30min后1.0,管網末端0.2
總大腸菌群(個/L) ≤ 3
2.7.4 室內排水 住宅排水系統的選擇,應根據排水性質及污染程度,結合室外排水體制和有利于綜合利用與處理等要求確定。
多層和高層住宅的衛生間生活污水立管應設置專用通氣立管。采用的地漏應符合相關產品標準,排水支管應以本戶為界。
2.7.5 雨水利用 在缺水地區,應將住區內屋面和路面的雨水,經收集、處理、儲存,再作為雜用水回用,或將徑流引入住區中水處理站,作為中水水源之一。對不便收集的雨水,宜通過綠地和滲水型地面鋪材經土壤滲透凈化后涵養地下水,以促進水土保持。
2.7.6 景觀水 景觀水應自然融匯:在綠化和建筑之間,岸形曲線流暢,水面與地面接近,應注意親水空間的安全性。景觀用水應為流動循環水。水景類景觀環境用水的再生水水質標準應符合表2.7.6的規定,可通過物理方式、化學方式、微生物方式或生態方式進行水處理。有中水系統的住區應利用中水。
表2.7.6 水景類景觀環境用水的再生水水質標準
項 目 觀賞性景觀環境用水 娛樂性景觀環境用水
基本要求 無漂浮物,無令人不愉快的嗅覺和味道
PH 6~9
5日生化需氧量(mg/L) ≤ 6 6
懸浮物(SS) ≤ 10 —
濁度(NTU) ≤ — 5.0
溶解氧(mg/L) ≤ 1.5 2.0
總磷(以P計,mg/L) ≤ 0.5 0.5
總氮(mg/L) ≤ 15
氨氮(以N計,mg/L) 5
糞大腸菌群(個/L) ≤ 2000 不得檢出
余氯(mg/L) ≥ 0.05(接觸30min后)
色(度) ≤ 30
石油類(mg/L) ≤ 1.0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mg/L) ≤ 0.5
注:若使用未經過除磷脫氮的再生水作為景觀用水,鼓勵使用本標準的各方在回用地點積極探索通過人工培養具有觀賞價值水生植物的方法,使景觀水的氮磷滿足表中的要求,使再生水中的水生植物有經濟合理的出路。
2.8 綠化環境
2.8.1 綠地指標 住區綠地率應大于35%。
2.8.2 種植 綠地地形應有利于植物生長和排水。植物以喬、灌、草的合理比例配置,以喬木為主。住區主路兩側及開闊地宜種植高大喬木。植物種類選擇應適地適種,不應種植對人體有害、對空氣有污染和有毒的植物。
2.8.3 親和 住區建設應科學合理地利用基地及其周邊自然條件,保持住區對大自然的親和性,體現人和自然和諧、融洽的生態原則。住宅設計應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充分接觸,鼓勵發展陽臺綠化、墻面綠化和屋頂綠化,擴充宅前綠地,改善綠地種植質量。
2.9 環境衛生
2.9.1 垃圾收運 多層住宅不應設垃圾道;高層住宅不宜設垃圾道,宜在每層設易清洗的垃圾收集間。推行袋裝垃圾,分類收運。住區垃圾房應隱蔽、密閉,保證垃圾不外漏,且有風道或排風設施及沖洗、排水設施。
2.0.2 垃圾處置 垃圾處置宜壓縮外運,有機垃圾宜采用生化處理。
3 社會環境的健康性
3.1 住區社會功能
3.1.1 社會功能 住區除提供住宅和公共服務設施外,還應為居住者提供如下的社會功能:(1)提供物質上和精神上的互助:(2)提供感情上和思想上的交流:(3)提供行為上的約束,(4)提供閑暇的消遣和健身、保健等設施。
3.2 住區心理環境
3.2.1 鄰里關系 鄰里關系是社會關系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以利于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和長治久安。
3.2.2 安全防范 應開展住區安全防范環境設計研究,合理安排室內外空間,積極開拓影響人行為的環境設計,營造安全氛圍,以預防和遏制犯罪行為的發生。
3.2.3 領域劃分 應按功能要求,細致地劃分住區空間層次,從公共領域、半公共領域、半私有領域,到達私有領域,創造出良好的空間秩序,促使居住者產生歸屬感,推動居住者自覺維護環境整潔和美觀,協助建設和改善居住環境,并積極參加住區內各項社會活動。 3.2.4 減輕壓抑 應開展減輕住區壓抑感的研究,包括高層住宅環境設計研究,增強鄰里關系,提高防范性,開拓戶外交往空間,吸引居住者參加戶外活動。
3.2.5 住宅風水 應用辨證的觀點研究住宅風水,正確引導居住者理解住宅風水,創造出符合心理健康的居住環境。
3.3 健身體系
3.3.1 體系構成 應積極推動住區健身運動,根據住區的規模、周邊實際狀況和當地人文社會情況,科學地建立住區健身體系。健身體系的構成分為居室空間、樓間空間、廣場空間和健身會所等四個層次,并與住區內外交通步行線、住區內休閑步行線、住區內局部健身步(跑)行線相結合,形成點線相連、有機組合的健身設施群體。
3.3.2 健身設施 住區規劃應為健身設施提供相應空間,滿足健身方式的要求并為居住者交往創造條件。
(1)可建立室外分散類、室外集中類和室內會所類等健身設施。
(2)健身設施的配置應考慮不同年齡、性別、民族以及經濟收入等特點,注重老人、兒童為主體的健身專題,并考慮慢性疾病患者或殘疾人等功能障礙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的設施。
(3)健身設施應能滿足不同的健身目的,包括耐力(心肺功能促進)、力量(骨骼、肌肉的能力促進)和平衡、協調的綜合健身。
3.3.3 組織管理 宜構筑健身體系的組織管理系統,包括簡易操作的評測設施,人體機能評定(包括心理評定)、人體運動處方設定、人體運動和休閑醫務監督、人體身心疲勞消除(包括心理放松)、人體合理營養補充等多方面的綜合性健康工程,實現健身的科學性,生活方式的健康性,健身與社會交融的結合性,健身與心理調整的互補性,引導和吸引居住者參與健身運動。
3.4 保健體系
3.4.1 健康管理 應加強健康管理意識,宜建立健康管理系統化服務模式,包括建立個人健康信息卡,組織開展健康咨詢、體檢與診斷,根據預防控制健康危險因素進行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評估,組織實施健康促進方案,并開展個案主動追蹤服務和干預。
3.4.2 健康教育 應建立有效獲取健康保護與知識的主渠道,并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健康教育活動。
3.5 公共衛生體系
3.5.1 衛生服務組織 應建立住區公共衛生體系,納入所在地區公共健康建設與發展規劃。居住區應設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使用面積不少于400m2,開展全科診療、護理、康復、健康教育、免疫接種、婦幼保健和信息資料管理等工作。醫務和保健工作人員配備不低于住區人口2000:1,每萬人口有全科醫生1~2名。其位置應有70%的居住者從住所步行15min內即可到達,并能夠通過電話等通訊方式方便地取得聯系。居住小區應設衛生
服務站,業務用房使用面積不少于60m2,至少設診斷室、治療室與預防保健室。
3.5.2 醫療急救站 宜設立醫療急救站,并與120急救中心聯動。
3.6 文化養育體系
3.6.1 文化養育 應營造良好的文化養育環境,以健康向上的文化主題塑造住區的文化氛圍。關注下一代的培育、鍛煉和成長,鼓勵人們關心他人,關心社會,使住區成為培育健康人格的場所。
3.6.2 文娛設施 居住區應設文化活動中心,建筑面積不小于4000m2;居住小區應設文化活動站,建筑面積不少于400m2。
3.7 社會保險體系
3.7.1 社會保險 應建立社會保險體系,在社會大病醫療統籌保險的基礎上,探索其他商業保險方式予以補充,包括物業財產保險、運動保險、健康保險等。
3.8 健康行動
3.8.1 公眾參與 應開展健康行動,促進居住者知曉居住環境水平及其對健康的影響,樹立維護環境和增強健康的意識,參與各種持續性健康活動。
3.8.2 業主手冊 應編制并宣傳《健康住宅業主手冊》,建立健康行動準則,培養和引導健康的生活意識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住區生活品質,構筑健康住區文化。
3.9 健康物業管理
3.9.1 管理模式 應從健康理念出發,結合住區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康物業管理模式。應對健康物業管理模式的框架進行論證,研究每個特色管理環節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各項物業管理制度及實施細則,培訓物業管理人員。
3.9.2 管理特征 應深入居住者生活之中,提供健康物業管理服務,營造和睦、團結、充滿溫情的鄰里關系和住區環境。
(1)健康物業管理應從管理制度、公眾制度到物業服務文化,實行“氛圍管理,親情服務”,強調人性化管理,營造親如一家的氛圍。
(2)應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在醫療、教育、體育、文化、保險等方面為居住者提供優質服務。
(3)通過支持和配合業主委員會策劃、組織和實施住區活動,增強居住者的親和力度,促進鄰里關系的良性發展。
(4)應建立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理機制、處理預案和具體處理措施,以便從容應付一旦發生的公共社會性事件。
(5)應建立住區應急溝通體系,并納入社會應急溝通體系之中。
(6)應建立持續改進制度,根據業主調查與案例分析,不斷改進居住環境。
條 文 說 明
1 總則
1.0.1 建設理念 健康住宅的建設理念反映了三方面的關系:
1 健康要素和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住宅建設有4個基本要素,即適用性,安全性、舒適性和健康性。適用性和安全性屬于第一層次,從適用和安全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現行的有關規范和標準由此而建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住宅建設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即舒適性和健康性。我們往往只提舒適性,對健康性認識不足。健康是發展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保障全體國民應有的健康水平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而且,健康性和舒適性是關聯的。健康性是以舒適性為基礎,是舒適性的發展。
提升健康要素,在于推動從健康的角度研究住宅,以適應住宅轉向舒適、健康型的發展需要。提升健康要素,也必然會促進其他要素的進步。
2 健康要素和居住環境之間的關系。住宅既在物質方面,也在精神方面反映出居住者對健康的需求。“健康”的概念原來只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就是人的軀體和器官健康,身體健壯、無病;精神與智力正常;有良好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1989年WHO把“道德健康”納入健康的范疇,強調一個人不僅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而且要對他人的健康負責,道德觀念和行為合乎社會規范,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
的需要。只有生理、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等4個層次都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對健康廣義的理解,將促使培養完全健康的人,進而對居住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有利于居住者自覺維護環境整潔和美觀,協助建設和改善居住環境。
3 健康要素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1996年聯合國第二屆人類住區大會提出“人人享有適當的住房”和“城市化進程中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住宅建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種理念。國際上為此提出了3項原則:(1)節約資源,有效利用資源:(2)減少或合理處理廢棄物,以保護環境:(3)確保居住者最廣泛意義上的健康。強調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同時,要考慮健康要素,相互協調發展。
1.0.2 編制目標 為貫徹健康住宅的建設理念,要求建立三大體系:
1 健康住宅評估體系。為使居住者免受居住環境的負面影響,將已知或可能對居住者產生有損健康的影響降至最低點,宜根據健康住宅的總體要求,結合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在遵循住宅建設有關的國家規范和標準的基礎上,將非強制性的相關性能指標提升為強制性,滯后者進行適當調整,空白者予以彌補空白,建立起健康住宅評估體系,做到性能指標明確,操作性強。
2 健康住宅技術體系。它是實施健康住宅,落實性能指標的保證:(1)提倡一體化規劃設計,將提升的健康要素與功能質量的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及工業化的建造方法融匯一起,在控制造價的條件下,求得最佳的結合點;(2)以科技數據為基礎,建立檢測制度,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和檢測手段,提高技術體系的科學性,用以追蹤和證實技術方案,評價和指導建設計劃;(3)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并加以完善和提高,使其成為健
康住宅成套技術,帶動相關材料部品的發展:(4)開發研究新技術,保障健康住宅有一個質的飛躍,促使新的產業形成:(5)加強居住環境社會性的研究,增強住區的社會功能。
3 健康住宅建筑體系。它是建造健康住宅的建設方案,通過成套技術和生產組織形成生產發展過程,以最少的代價,顯著提高住宅的健康品質,提供完整的健康住宅最終產品。
為完成健康住宅的研究任務,必須加強兩方面的工作:(1)開展跨學科研究,包括建筑學、醫學、心理學、公共衛生學、城市社會學、生活行為學等多種學科,既重視硬科學的研究,也強調軟科學的研究。(2)聯合多部門實踐。科研單位與住區開發、規劃設計、生產施工、物業管理,監理檢測等單位通力協作,以期提供完整的健康住宅最終產品。
1.0.3 立足點 建設大眾健康住宅,既要看到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有可能增加住宅造價的一個方面,也應考慮到居住者經濟承受能力的另一個方面,特別是要通過所花代價不多的環境設計來增強健康要素的成分。
立足于大眾住宅,并不排斥高檔住宅。高檔住宅優勢在于可以開發應用高科技材料和部品。而開發出的高科技材料和部品進行標準化、批量化生產,必將大幅度降低其生產成本,進而有利于向大眾住宅推廣應用。
1.0.4 建設試點 選擇并開展不同地域氣候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健康住宅建設試點,是健康住宅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住區開發單位在申請參加健康住宅建設試點之前,應從多方面對本地區的住宅健康影響因素作出調查,重點明確影響健康的主要問題,編制《健康住宅建設試點項目計劃任務書》。在建設中,科研單位將組織專家進行指導,技術跟進,共同研究,共同總結,并通過分階段的現場測試和評估,以及投入使用后的回訪,驗證其真實的有效性。
截止2004年元月,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共受理70余個項目申請健康住宅建設試點,批準了10個城市13個項目為健康住宅建設試點項目。見表1.0.4。
表1.0.4
序號 城市 項目名稱 開 發 單 位 批準立項時間
1 北京 奧林匹克花園(一期) 北京奧林匹克置業投資有限公司 2002年4月
2 北京 金地格林小鎮 北京金地鴻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2002年4月
3 廈門 未來海岸二期浪琴灣 廈門海滄投總房地產公司 2002年9月
4 珠海 五洲花城一期澳洲園 珠海市五洲房地產開發公司 2002年12月
5 長沙 香舍花都 湖南亞華置業有限公司 2002年12月
6 沈陽 河畔新城(一期) 沈陽華新聯美置業有限公司 2003年4月
7 金華 南國名城 浙江天龍置業發展有限公司 2003年4月
8 南寧 邕江灣別墅 廣西中大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8月
9 北京 三環新城(一期) 北京懋源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2003年9月
10 重慶 奧韻花園 重慶同創置業(集團)有限公司 2003年10月
11 武漢 森林花園 湖北現代城市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2003年11月
12 重慶 陽光華庭(三期、五期) 重慶洋世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2004年1月
13 深圳 香蜜山 金地集團(深圳公司) 2004年1月
2004年元月6日,首批首項試點工程——北京奧林匹克置業投資有限公司開發的北京奧林匹克花園(一期)通過最終驗收,經健康住宅專家委員會專家一致推薦,并報國家住宅工程中心批準,該項目為健康住宅示范工程。
上述試點項目的建設在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對項目所在地乃至全國的住宅建設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得到各界一致好評。同時,這些在建試點項目的成功經驗使擬建的試點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得到很大的收益,并對《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2004年版的編制做出了很大貢獻。
今后在建設試點中,住區開發單位將在科研單位的指導下,編制《健康住宅業主手冊》,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圖表提供居住環境資料,包括健康作用、環境影響、避免污染目標、綜合規劃設計及綠色材料部品等,幫助業主樹立健康意識,了解健康住宅的建筑特性,正確使用和維護健康住宅,并通過切身感受對健康住宅作出評價。
1.0.5 適用范圍 本“技術要點”是開放型的。鑒于住宅健康影響因素涉及面廣,有許多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有一些指標還不能確定,有一些因素還未能認識。因此,需要隨著認識的提高和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不斷修編,與時俱進。在《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2004年版)的編制中,把重點放在我國現有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解決的、廣大居住者反映強烈的住宅健康影響因素,明確性能指標的來源以及采取的措施,同時,強化社會環境健康性,對薄弱環節提出研究的方向和途徑。
2 居住環境的健康性
2.1 住區環境
2.1.1 建設用地 住區環境質量要從源頭抓起,除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外,還應查清建設用地的環境狀況,作出量化評估,以便在規劃設計中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滿足住區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
目前在建的健康住宅試點項目經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機構對土壤放射性影響測試后,證明全部滿足標準要求。
2.1.2 交通 車行交通方便了生活,但導致流動的噪聲和尾氣,嬉戲兒童的安全也受到威脅。健康專家提出了步行健身的要求,爭取建立一大片安全寧靜的步行區域。
步行道路要求有足夠的寬度,并符合無障礙通道系統的設計要求。為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疾人,在步行道路出現高差時設緩坡、變坡點給予提示,并宜在坡度較大處設扶手。
2.1.3 交往空間 鄰里交往是形成住區凝聚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住區內應創造不同層次的鄰里交往空間:
1 交通空間的交往。住區交通影響著和制約著居住者的活動和行為,通過道路的布局和設置,為居住者散步增加鄰里之間接觸、熟悉和交往的機會。
2 住宅門前場地的交往。住宅門前場地是鄰里共同停留的小環境。場地設計應使其具有一定的領域感,為鄰里交往提供親切的環境條件。
3 戶外休閑、健身場地的交往。使戶外空間和綠地成為居住者方便、安靜的休閑、健身交往場地。通過開啟與圍合相結合,既與路徑相連,又有綠籬等適當分隔,還有適宜的坐椅可供休息。
4 公共活動場地的交往。公共活動場地應使其與居住者發生積極的功能聯系,具有對附近居住者的吸收力。公共活動場地是住區鄰里交往中心,需考慮其位置和環境的容量。
2.1.4 視覺環境 住區色彩應綜合考慮與屋面、墻面(窗玻璃、欄桿),地面、植物的色彩配合,提倡簡約,視野舒適。發揮主色調的反復應用作用,增強住區感染力和個性特征。
2.2 住宅空間
2.2.1 套型設計 套型面積要控制得當,功能空間面積過小會顯得擁擠,但大而不當,也會失去家庭溫馨的感覺,并不能提高住宅的舒適性。住宅功能空間低限凈面積指標,乃根據國家住宅工程中心近年來的研究與實踐,結合聯合國等組織相應建議而提出的,主要取決于:(1)必要設施、設備、家具等布置所需面積:(2)人體占有面積:(3)活動或操作所需面積。
2.2.2 私密性 人的私密行為能否得到保證和滿足,是住宅自主性的直接體現,也是評價住宅的一項心理尺度。住棟之間的距離除日照、通風等因素外,還必須考慮視線和生活噪聲的干擾。多層住宅居室與對面居室之間的距離一般不宜小于18~20m。低層小住宅則不宜小于12m。
2.2.3 交往空間 按照社會學的理論,一個群體有兩重性:一為互助,另一為互爭。互助是群體的內在本質,互爭是群體的外向本質。居住者在私密性得到保證和滿足下,熱烈希望鄰里關系更加密切、融洽,需要設置交往空間,尤其是住宅內部的交往空間。
2.2.4 靈活性 住宅建筑是耐久性商品,必須考慮其靈活性,以延長使用壽命,使之在壽命周期內能適應家庭規模和結構的變化,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管道的維修和更換等。
2.2.5 日常安全 日本厚生省曾對日本全國作過“人口動態統計”,發現每年約有5000人死于建筑災害,其中又有80%左右的意外事故發生在一般的住宅之內,僅次于交通事故,最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場所是出入口、門窗、地面、樓梯及坡道等。
我國《住宅設計規范》(2003年版)(GB50096)和《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準》(GB/T50340—2003)對住宅出入口、走廊、樓梯、電梯、門窗、陽臺等場所的安全措施作了相應的規定。
2.3 空氣環境
2.3.1 住區空氣 住區空氣質量標準取自《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應嚴格執行。
改善住區空氣質量的基本對策:(1)強調通風。住區規劃布局應與該地區主導風向相符合,形成氣流通道,充分利用自然風,減少渦流。健康住宅建設試點工程——重慶陽光華庭(三期、五期)采用基于流體力學的模擬計算軟件,對住區風環境進行模擬計算,提供可視化的模擬結果,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科學性。(2)控制污染源。對住區集中污染源進行治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對分散污染源則要求排放不超標,易于擴散。
2.3.2 室內空氣 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取自《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應強制性執行。
室內空氣質量對居住者尤為重要。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在住所內度過的,如果室內空氣受到污染,新鮮空氣不足,就有可能引起人體的各種疾病。
首個通過驗收的健康住宅試點項目——北京奧林匹克花園(一期)經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住宅實驗室室內空氣質量檢測,所測指標均達到要求。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住宅實驗室通過對測試結果的分析,認為測試指標合格也得益于裝修完工后的空置時間較長。在冬季室內封閉的環境中,采用獨立式燃氣熱水爐連續供暖,室內CO、CO2、SO2的檢測值也很低,說明熱水爐的密封性很好,沒有發生室內泄漏燃燒廢氣的現象。
2.3.3 居室通風換氣 通風換氣是降低居室空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應積極利用建筑迎風面和背風面的壓力差進行自然通風。因此,首先要求建筑有較理想的外部風環境;其次,建筑應面向夏季主導風向,平面布局優先考慮采用錯列式或斜列式布置,連排式住宅的主導風向投射角不宜大于45℃。建筑進深一般以小于14m為宜,便于組織穿堂風。房間的自然進風設計應使窗扇的開啟朝向和開啟方式有利于向房間導入室外風。房間的自然排風設計應能保證常開的房門、戶門、外窗、專用通風口等,直接或間接地向室外順暢地排風。在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期間,由于外窗密閉,宜開發推廣無動力和有動力的窗用自然通風器。國家住宅工程中心與北京斯特靈換氣設備有限公司已聯合,共建“住宅室內換氣系統研發實驗基地”,開發旋轉式熱回收換氣系統。其特點是雙向換氣,排出室內濁氣,送入凈化后的室外新鮮空氣,并防止室外潮氣浸入,節能效果顯著,室內溫度穩定,維護簡便,清洗容易。
室內新風量標準取自《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換氣次數標準,乃根據新風量標準值推算而來,以居室凈高大于2.5m,人均居住面積15m2計算,相當于人均占有新風量37.5m3/h。
2.3.4 廚衛通風換氣 廚房、衛生間通風換氣尚是一個薄弱環節,應積極開展研究,提出通風換氣標準和氣流組織方式。
廚衛公共排風道的功能是排放濁氣。從目前情況看,公共排風道尚存在一定的問題。無論是子母風道還是單獨風道,其設計原理均以熱壓通風為基礎,風道內呈負壓狀態。由于抽油煙機和排風扇大多數都是由住戶裝設,一旦運行,將改變風道的空氣動力特性,由負壓狀態變為正壓狀態,導致:(1)同時使用時,離屋面出風口較遠的廚衛排風不暢:(2)個別使用時,排風可能會通過公共排風道進入未開排風扇的廚衛(排風扇上的止回閥無法做到完全密閉):(3)如果個別廚衛未裝排風扇,則串風的情況更嚴重。因此,有必要通過裝置排風設備(如在屋頂設置)使公共排風道內仍維持負壓,以防止由于串風帶來的病菌傳播。
廚房等濁氣的排放,應注意排風口不能靠近住戶外窗,避免濁氣倒灌,且與室外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住宅實驗室是經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認可批準的檢測機構。該實驗室在健康住宅研究與試點建設過程中做了許多工作,特別是在廚衛排氣方面,通過住宅實驗室的測試及對結果的研究與分析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為健康住宅在廚衛排氣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2.3.5 裝修污染 室內裝修材料有害物指標限量取自《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2001)。室內裝飾涂料安全性評價指標取自《北京市室內裝飾裝修涂料安全健康質量評價規則》。
控制裝修污染,宜采取下列措施:
1 建立行業相關的專業信息,抵制采用污染環境、危害健康的裝修材料。
2 實施住宅裝修工程監理制度。由開發單位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監理單位進行監理,從設計,材料、施工等環節進行控制,最終對項目進行驗收,出具項目室內環境空氣質量檢測報告。
3 推行住宅裝修一次到位,實行土建裝修一體化,由開發商提供成品房,積極采用裝修部品,便于控制裝修污染,利于提高裝修工業化程度。
2.4 熱環境
2.4.1 室內溫濕度 住宅室內溫度和相對濕度關系到人體的熱舒適度。其標準值基本取自《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的規定,但作了適當的調整。它與WHO有關溫度和相對濕度的規定(17~27℃溫度,相對濕度40%~70%)相接近。
日本有關研究認為,供暖時期居室溫度宜保持在18~22℃,非居室溫度則保持在13~20℃。地面處溫度與頂棚處溫度的溫差以不超過3℃為宜;溫差過大,下部濕氣上升,會容易結露和發霉。房間之間的溫差宜控制在5℃以內,溫差超過10℃時,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制冷時期,居室溫度宜保持在25~28℃,與戶外的溫差宜控制在5~7℃。非居室溫度宜保持在26~30℃。為此,日本住宅室內供暖制冷設計控制指標為:冬天22℃,相對濕度40%,夏天26℃,相對濕度50%。
2.4.2外圍護結構 外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對室內熱環境有直接的影響。我國所建住宅尚屬高能耗住宅,由于外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差,導致采暖地區住宅單位面積的采暖能耗高達發達國家3倍左右,且熱舒適度還有差距。非采暖地區隨著空調的普及,能源浪費也較嚴重。為此,要求建立外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技術體系:屋頂采取保溫隔熱措施;外墻采用外保溫的復合構造;外窗采用中空玻璃并符合氣密性的要求;南方還應采取有效的遮陽措施。
在外圍護結構提高密閉性的情況下,采暖制冷期間應考慮室內的換氣,既不顯著波動室溫,又確保補充新鮮空氣。
健康住宅建設試點工程——北京奧林匹克花園(一期)住宅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墻結構,以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塊填充,并在外墻上做外保溫,達到了北京地區節能設計標準的要求。復合外墻的構造是:以導熱系數低、吸水率低、有一定強度的擠塑聚苯乙烯板作保溫層(東、西墻30mm厚,南、北墻40mm厚)。采用粘貼(單組分聚合物砂漿)和機械錨固(尼龍脹栓)相結合的方法,使之與墻體連接牢固,并在其上鋪設耐堿玻纖網格布和聚合物砂漿,以提高保溫系統的耐久性,而后采用有很好抗裂性、較低吸水率、有足夠抗沖擊強度的劈開磚做保溫系統的防護層。據外墻傳熱系數計算,K值為0.49W/(m2?K)。
同時,北京奧林匹克花園(一期)外窗采用12mm空氣層中空玻璃鋁合金斷橋隔熱保溫窗,其有效傳熱系數與外保溫墻接近。因此,其外墻保溫性能和門窗保溫性能均為優良,并且經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住宅實驗室住宅氣密性能測試,該項目為高氣密性住宅。上述措施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熱環境。
2.4.3 采暖制冷 采暖系統應以熱水集中供熱為主,推行分戶計量和室溫控制。空調室外機的安裝應與建筑專業配合。
2.4.4 可再生能源 我國太陽能年輻射量大于5.02MkJ/m2、年日照時數在2200h以上的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2/3以上。積極開發太陽能新技術,與住宅建筑融為一體,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光熱置換、光電轉化,提供熱水供應、采暖制冷及公共照明等,有利于大量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
2.5 聲環境
2.5.1 住區噪聲 住區戶外環境噪聲標準取自《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J3096——93),應嚴格執行。住宅通常在開窗的條件下,室內外噪聲約有10dB的差值。居室噪聲允許值為45dB時,室外允許值為55dB。因此,室內聲環境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室外聲環境質量,要做好住區防噪規劃。在住區防噪規劃中,應充分利用“聲音掩蔽效應”。兩個dB數相同的聲音疊加(聲級差為0),合成后的聲音等于一個聲音的dB數加3dB。當兩個dB數相差在10dB以上的聲音疊加時,其合成的聲級僅為較強聲級值再增加不到0.5dB,即一個強的聲音和一個弱的聲音在一起時,弱的聲音可以忽略不計。可見,通過合理布局,就可解決多個干擾源,既經濟又利于改善住區聲環境。
2.5.2 室內噪聲 住宅室內噪聲標準選自《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DJ118—88)的規定。東南大學對南京和鄭州兩市的調查,等效聲級達到35dB時,尚有10%的受訪者覺得對睡眠很有干擾。為此,采納國家標準中的一級標準值。
2.5.3 隔聲 住宅分戶墻與樓板空氣聲隔聲標準以及樓板撞擊聲隔聲標準,選自《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J118—88),根據國內調查得出的主觀評價(見表2.5.3-1和表2.5.3-2),結合當前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采納國家標準中的一、二級標準值。
表2.5.3-1 分戶墻計權隔聲量與主觀評價
計權隔聲量 聽聞感覺室內背景噪聲
30~50dB(A) 住 戶 反 映
滿意 可以 不滿意
≤35dB 鄰室正常講話能聽清,且容易了解講話內容 — — 90%
35~40dB 大聲講話,播放音樂聽得清楚;正常講話能聽到,能聽出個別字句 — 30%~40% 60%~70%
40~45dB 大聲講話,播放音樂能聽到;正常講話有感覺,但聽不出內容 10% 60% 25%~30%
45~50dB 大聲講話聽不到;播放音樂音響大時能聽到,但聲音較弱 15%~20% 70% 15%~20%
>50dB 音樂聲、大聲叫喊都聽不到 60% 30%~40% —
注:日本建筑學會提出的分戶墻空氣聲隔聲標準,以大于50dB為推薦標準值。
表2.5.3-2 樓板計權標準化撞擊聲壓級與主觀評價
計權標準化撞擊聲壓級 聽聞感覺室內背景
噪聲30~50dB(A) 住 戶 反 映
滿意 可以 不滿意
>85dB 腳步聲、掃地、蹬縫紉機等都能引起較大反應,拖動桌椅、孩子跑跳則難以忍受 — — ≥90%
75~85dB 腳步聲能聽到,但影響不大;拖桌椅、孩子跑跳感覺強烈,敲打則難以忍受 — 50% 50%
65~75dB 腳步聲白天感覺不到,晚上能聽到,但較弱;拖桌椅、孩子跑跳能聽到,但除睡覺外一般不影響 10% 80% 10%
<65dB 除敲打外,一般聲音都聽到;椅子跌倒,孩子跑跳能聽到,但聲音較弱 65% 35% —
注:日本建筑學會提出的樓板撞擊聲隔聲標準以60~65dB為最低允許標準值.
對分戶墻和樓板的隔聲宜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1 空氣聲的隔絕是遵循“質量定律”,圍護結構面密度越大,其隔空氣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主體結構允許的情況下,宜盡量利用承重墻作為分戶墻。如果分戶墻屬于填充墻,可選用陶粒混凝土或密度大的增強石膏砌塊等。同時,應注意墻中的管路與嵌槽,不得出現貫通現象。
2 對樓板撞擊聲的干擾,根據我國材料、施工和經濟等方面的條件,宜采用浮筑樓面——在承重樓板上鋪設彈性墊層,上面做配筋的混凝土樓面層。混凝土樓面層(作為質量)和彈性墊層(類似彈簧)構成一個隔振系統。面層質量越大,墊層彈性越好,則隔聲越好。健康住宅建設試點工程——北京奧林匹克花園(一期)采用擠塑聚苯乙烯板;北京金地格林小鎮采用重密度玻璃棉作為墊層,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奧林匹克花園(一期)樓板隔聲采取以下構造措施:將20mm厚擠塑聚苯乙烯板(FM250)用專用聚合物砂漿或膠粘劑粘貼在樓板找平層上,然后根據不同面層厚度施工40~65mm厚陶粒混凝土墊層,再鋪地磚或復合木地板面層。據檢測報告,其計權標準化撞擊聲壓級達到62dB。樓板隔聲層的綜合造價,在采用聚合物砂漿粘貼時約為43元/m2,在采用膠粘劑粘貼時約為36元/m2。
北京金地格林小鎮在樓板隔聲技術研究項目中采取以下構造措施,在樓板上鋪設15mm厚玻璃棉(表觀密度為96kg/m3),再滿鋪厚塑料布,澆筑50mm厚中間設鋼板網的混凝土墊層。據檢測報告,其計權標準化撞擊聲壓級達到54dB,樓板隔聲層的綜合造價約為38元/m2。
目前,國家住宅工程中心為使樓板隔聲技術在健康住宅建設試點項目中普及應用,正計劃在上述實踐經驗基礎上與相關玻璃棉和擠塑聚苯板等材料生產供應商聯合,研究更加經濟適用的樓板隔聲材料和建造技術,編制健康住宅樓板隔聲技術的材料選用、構造設計、施工工藝等成套技術手冊。
2.6 光環境
2.6.1 日照 住宅日照標準取自《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年版)(GB50180),應強制性執行。
住宅日照標準是衡量住區環境質量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獲得充足的日照,有利于居住者,尤其是行動不便的老、弱、病、殘者及嬰兒的身心健康,保證居室衛生,改善居室小氣候,提高舒適度。
所規定的住宅日照標準乃是保障居住者能享受最低限度的日照。它巳考慮我國人多地少的實際困難,因此必須嚴格執行,切不可為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而犧牲居住者的長期環境效益。健康住宅建設試點工程——重慶陽光華庭(三期、五期),利用日照分析軟件,進行了模擬分析,既豐富空間環境,又科學地證明達到日照標準。
2.6.2 采光 住宅室內采光標準取自《住宅設計規范》(2003年版)(GB50096),應強制性執行。
外窗的設置應充分利用天然光資源,為居住者提供一個滿足生理、心理、衛生要求的居住環境。因天然光隨季節、時間、氣候而變化,國際上通常以“采光系數”作為采光標準。據瑞士研究,居室的最低采光系數應符合下列3項假定條件,即70%以上的人數認為房間是“明亮”的;若進一步提高采光系數,則回答“明亮”的人數不再有明顯的增加;認為房間“不夠明亮”的人數比例應少于10%。調查的結果是,采光系數應等于0.6%一
1.0%。這與我國《住宅設計規范》(2003年版)(GB50096)規定的1%基本相同,其對應的住宅居住空間的窗地面積比則為1/7。考慮到有陽臺及前排建筑物的遮擋,窗地面積比可適當增大。但不是越大越好,既要滿足采光率,也要考慮到節能。首個通過驗收的健康住宅建設試點項目——北京奧林匹克花園(一期),經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住宅實驗室住宅采光性能測試,其住宅采光性能良好。
2.6.3 照明 住宅照明應合理設計:(1)起居室的活動包括會客,家人團聚閑談、娛樂、看電視等,不需要太高照度。但對閱讀、書寫等部位要求設局部照明,以提高照度。(2)臥室不需要高照度,床頭宜設局部照明,(3)廚房切菜、洗濯和烹飪等視覺作業要求精細,照度要適當提高。
2.6.4 光污染 住區光污染日趨嚴重,必須引起注意,例如住宅樓的景觀立面照明使用投光燈,住區內裝設霓虹燈廣告等,應予以禁止。對住區道路或庭園的燈光,應予以控制,不使光線射入住戶內,引起令人不舒適的眩光或導致光污染。
2.6.5 日常安全 住區夜間照明十分重要。機動車行駛的道路上,燈光應將車行道和人行道分清楚。宅間道路上,燈光應照亮全部長度,并有助于找到住宅的門牌號碼。
2.7 水環境
2.7.1 住區供水 合理規劃住區水環境,有效利用水資源。水壓不足時應采用變頻調壓水泵加壓技術,保障住戶水壓穩定,利于節能和減少對水的二次污染。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取自《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范》(2001,衛生部)。
2.7.2 管道直飲水 由于水體受各方面的污染,使其水質不斷惡化,各地供應生活飲用水的質量也受到很大影響。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對衛生、健康的強烈追求,要求住區提高飲用水水質標準,推行分質供水系統實施分質供水。飲用凈水水質標準取自《飲用凈水水質標準》(CJ94—1999)。健康住宅建設試點工程——廈門未來海岸二期——浪琴灣將在項目中實施分質供水。
2.7.3 住區排水 缺水地區應積極采用中水技術,住區總體規劃應包括污水、廢水、雨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和中水設施建設的內容。中水工程設計應進行水量平衡和技術經濟分析,合理確定中水水質、系統形式、處理工藝和規模,必須防止發生誤接、誤用,嚴禁中水進入生活飲用給水系統。中水水質標準取自《建筑中水設計規范》(GB50336—2002)。
2.7.4 住宅排水 住宅排水系統的選擇:(1)采用中水系統時,所選用的原水系統的排水宜按排水水質分流排出。(2)有污水處理廠時,生活廢水和生活污水宜合流排出。(3)生活污水需經化糞池處理時,其生活污水宜與生活廢水分流排出。
多層和高層住宅的衛生間,在上層使用坐便器時,生活污水立管內的壓力便增大,空氣隨著污物被壓到下層衛生間。由于地漏水封小或水封無水,臭氣就經過地漏返到下層衛生間。要徹底消除這種現象,生活污水立管必須增加設置專用通氣立管。
地漏已成為傳染病的一個傳染來源。衛生間宜通過衛生設備水平的提高,不設地漏,以減少蟲害滋生和濁氣污染。如設地漏,其構造應具有較好的自清能力,水封高度不得小于50mm,保持水封有水,并符合相關產品標準。
衛生間的排水支管應以本戶為界,做到不影響鄰居。一種做法是下沉樓板400mm,將水平管線埋入夾層內,但施工不方便,檢修麻煩:另一種做法是抬高一踏步,但不利于無障礙設計。建議開發管道墻,采用后排水坐便器,水箱和管線隱蔽在墻內,檢修方便,無衛生死角。
2.7.5 雨水利用 雨水收集系統應結合住區的規劃布局、地形地貌進行組織。收集屋面徑流雨水較為簡單,操作也容易,可直接從房屋落水管收集,進入房屋周邊的小型蓄水池,再由若干個小型蓄水池連成大型蓄水池。路面雨水污染比較嚴重,水量大,水流急,一般都用雨水管網收集。雨水處理,除采用沉淀池將砂土、固體物沉淀外,還可采用傳統的絮凝法把水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除掉。
流經綠地的雨水,宜在其流經的地面多停留,讓綠色植被將有機物和無機物作為肥料吸收利用,并對雨水進行凈化。綠地中的硬鋪裝路徑及院落中的支路,應鋪設可滲水的或具有一定滲水率的地面鋪材,通過土壤砂粒過濾凈化,補充地下水。而且滲水的地面鋪材還可將雨水含蓄,蒸發時有利于改善住區小氣候,減少雨天因路面積水引起的夜間眩光和機動車行駛的飛濺,也有助于行駛的機動車減噪。
2.7.6 景觀水 住區景觀水是指池水、流水、跌水、噴水和涌水,能增添住區情趣和美化景觀,也有利于小氣候的調節。但應注意其功能性和實用經濟性。景觀用水水質標準取自《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18921—2002)。在多種景觀用水處理方式中,以生態方式運行成本最低,效果最顯著,而且長期有效。它是通過人造水生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把污染物(有機或無機的)轉化成易于捕獲的有經濟利用價值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隨著水生生態系統的逐步發展,水中的水生動植物保有量持續增加,水質逐步改善。但水質的改善反過來
又制約了水生動植物的繁殖,此時應該及時取出部分水生動植物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操作難度較大。健康住宅建設試點工程——珠海五洲花城(澳洲園)已對人工湖湖水生態處理開展專題研究,提出了水處理工藝設計,正在實施中。
2.8 綠化環境
2.8.1 綠地指標 住區綠地率選自《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年版)(GB50180),考慮到中高層住宅和高層住宅的興建,由30%調整至35%以上。
住區綠化系統應具備以下的功能:
1 具備隔熱遮陽、防風防塵、隔聲減噪、改善小氣候、提高空氣負氧離子濃度、減少二氧化碳含量等生態功能。
2 綠地中設置衛生整潔、適用安全、景色優美、設施齊全的戶外活動空間,有利于休閑活動。
3 通過園林空間、植物配置、小品雕塑、建筑形象的配合,提供視覺景觀享受和提高文化品位。
4 提供防災疏散場地。
2.8.2 種植 提倡多種喬木,喬木有龐大的樹冠和大量的葉面積,不僅放出氧氣,而且促進不新鮮空氣和新鮮空氣的流通,從而稀釋了原來的大氣成分。高大的喬木和層次豐富的樹葉使1×104m2的綠地空間提供相當于5×104m2的葉面積。
主路兩側及開闊地宜選擇枝長葉大的樹種,以利于行人與車輛的遮陽,并具有防風、減噪、降塵的功能和作用。
2.8.3 親和 陽臺綠化使室內綠化過渡到室外綠化,形成住宅橫向綠色空間序列,也使地面庭院綠化逐步上升到屋檐屋頂綠化,形成縱向綠色空間序列。由于陽臺的空間有限,宜栽種攀緣或蔓生植物。
墻面綠化對建筑密度大的住區,改善其居住環境尤為重要,可利用具有吸附、纏繞、卷須、鉤刺等攀緣特性的植物綠化建筑墻面。
屋頂綠化除有效地擴大綠化面積外,還可使住宅屋頂內外面溫度相差5℃左右,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效果。建造復土種植屋面首先應考慮屋面的承重和防滲等問題;在降雨量較大或干旱的地區,還應對其灌溉和排水問題給予特別的注意。
2.9 環境衛生
2.9.1 垃圾收運 多年來,住宅的垃圾道造成環境衛生惡化,居民反映強烈。取消垃圾道,改用袋裝垃圾,分類收運。高層住宅為避免住戶利用電梯搬運垃圾,宜研究開發氣動垃圾收集和處理系統,以空氣為動力,以管道運輸為媒介,自動收集和處理垃圾。
2.0.2 垃圾處置 有機垃圾生化處理是通過有機垃圾生化處理設備的配置,利用微生物菌,通過高速發酵、干燥、脫臭處理等工序,消化分解有機垃圾,達到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目的。有機垃圾生化處理的優點是:(1)體積小,占地面積少,無需建造傳統垃圾房;(2)全自動控制,全封閉處理,基本無異味,噪聲小;(3)減少垃圾運輸量,減少填埋土地占用,降低環境污染。
3 社會環境的健康性
3.1 住區社會功能
3.1.1 社會功能 人是社會的人,個人離不開社會。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應將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把個人的需求與社會的存在緊密地聯系起來,并為此采取相應的對策。
3.2 住區心理環境
3.2.1 鄰里關系 密切鄰里關系,就要研究在住宅布置中不同的知覺屬性對居住者產生的視覺及心理刺激效應,導致居住者產生不同的情感和行為。在封閉性較強的空間里,與開放的外向性空間相比,居住者有較強的領域感和安全感。住宅布置成組團,比松散的、自由布局或均衡、呆板的行列布局更能激發起居住者的歸屬感,行為也能得到規范。
3.2.2 安全防范 安全是人類求得生存的第二位基本需求,在現實生活中,防盜問題已成為居住者首要考慮的問題。在實踐中,往往考慮防盜的硬件設施較多,如智能化安防系統等,而對住區安全防范環境設計卻缺乏研究。據國外研究,犯罪行為的發生有4個環節,即潛在的犯罪分子,合適的作案環境,適宜的作案時機和被侵犯的對象。它與時機、匿名、便捷的實施和快速的逃逸等環境因素有關。通過環境設計消除這些因素,便可預防和遏制犯罪,將犯罪率降至最低點。宜采取以下的措施:
1 密切鄰里關系,建立住區的群體認同。環境設計必須有利于很快把住區的鄰里關系建立起來,形成團結友愛的集體,降低由于匿名性帶來的不良影響。
2 確立歸屬感,發揮居住者自然監視的作用。利用有形和無形的物障去界定物主的領域。住宅的位置和布局,住宅的入口及門戶設置等,宜使鄰里可以到達和可以有一些機會在半公共空間停留,起著群眾自然監視的作用。這對于潛在的侵犯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威攝而無需專門的安全防范措施。
3 加強住區夜間照明。注意燈具的數量、種類和方位,其亮度確保安全性。照明設備的位置需考慮各種障礙物如樹木等對視線的遮擋,并防止破壞。
4 合理設置住區圍墻。視線通透的鐵柵欄比大片實墻更為有效;圍墻附近可種植多刺灌木;不在圍墻外留下便于攀登之物,如垃圾箱,燈具等。
3.2.3 領域劃分 領域劃分宜用空間圍合,地平高差和地面鋪裝材料及紋理變化等手法,創造出良好的空間秩序。表3.2.3—1、表3.2.3—2和表3.2.3—3為美國《場地規劃手冊》所列的劃分空間的設施及效果,供參考。
表3.2.3-1 分隔空間的效果
分 類 設 施 功 能 效 果
種植物 中等高度的灌木叢 分隔相互矛盾的空間 比較有效
樹 木 種植樹木形成屏障,分隔不同用途的空間 比較有效
構筑物 矮圍墻 象征性分離不同用途的空間 比較有效
高圍墻 物質上分隔用途有矛盾的空間,隔開吵鬧地區 最有效
高籬芭 分隔用途和活動有矛盾的空間 最有效
側 坡 分隔用途矛盾的空間,也可隔開吵鬧地區 比較有效
表3.2.3-2 創造領域的效果
分 類 設 施 功 能 效 果
種植物 地面鋪裝 地面鋪裝的質量能表明用途,劃分場地、園地和草地 比較有效
低灌木叢 突出居住性質,并可作休息空間的屏障,有助于劃分場地、園地和草地 比較有效
中等高度的灌木叢 根據灌木叢的布置,可使半私有空間成為私有空間 比較有效
樹 木 同低灌木叢 比較有效
構筑物 低圍墻 44~60cm高,可劃定和分隔再分隔的空間,并可用作坐凳 比較有效
路 墩 辟作步行時防止車輛通過,劃分空間并可用作坐凳 比較有效
制成品 室外家具 用來創造特定用途的空間,如供坐下來休息,打乒乓球等 最有效
游戲設施 用來創造游戲區供特定群體使用 最有效
表3.2.3-3 防止穿行的效果
分 類 設 施 功 能 效 果
種植物 中等高度灌木叢 根據植物品種和布局,可從象征性屏障發展成實際的屏障 比較有效
構筑物 矮圍墻 能限定領域范圍,作為象征性屏障限制人們通向控制的地點 比較有效
高圍墻 不讓穿行的屏障 最有效
高籬芭 很好的物質屏障,禁止穿過領域 最有效
鋪地材料與紋理 形成微妙的象征性障礙,不同的圖案和材料能劃分不同的領域 比較有效
側 坡 象征性障礙,避免穿過領域 比較有效
3.2.4 減輕壓抑 日本曾對高層住宅進行調查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1)由于高層住宅的封閉性,對居住者容易產生壓抑感,雖影響生理健康稍為輕微,但影響心理健康是嚴重的,導致很多人依賴煙、酒;(2)高層住宅造成居住者外出不足,老人易有孤獨感,兒童會引起體力低下,自立能力差,不適應集體生活;(3)高層住宅防范性差,公共部分容易成為犯罪的溫床。為此,他們提出了相應措施:(1)增強領域感。通過私有的、半私有的、半公共的和公共的領域的建立,既利于保障居住者的私密性,又利于加強鄰里關系和提高防范性;(2)增強鄰里交往,利用住宅內建立的2至3人站著閑聊的空間→5—6人至10人的聚集空間→制定活動計劃、營造休息娛樂的空間,促使鄰里關系由彼此熟悉面容→見面打招呼→彼此聊天→共同活動,建立起互助友愛的情意;(3)積極參加戶外活動。通過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戶外活動空間,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吸引居住者到戶外活動。
3.2.5 住宅風水 住宅風水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對人們的意識和行為有深遠的影響。它既含有科學的成分,又含有迷信的成分。用辨證的觀點來看待風水理論,正確理解住宅風水與現代居住理念的一致與矛盾,有利于吸取其精華,摒棄其糟粕,強調入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關注居住與自然及環境的整體關系,豐富健康住宅的生態、文化和心理內涵。
3.3 健身體系
3.3.1 體系構成 健身體系是健康住區主動實現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了新時期“我國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社區體育要堅持業余、自愿、小型、多樣,應當注重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和建設,積極為居民提供方便、實用的身體鍛煉的場所”。健康住區建設必須將身體健康的概念融入到居住和日常生活環境之中,注重“居住一健身—健康一生活”的進展過程。
3.3.2 健身設施 健身設施門類眾多,其選擇應具有針對性,留有拓展余地,并體現普及、適用、娛樂的特點,便于發動、引導、組織居住者開展經常性的健身活動。場地的日照、風速以及地面平整度和硬度等,均應滿足相應的要求。注重健身環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給健身活動予以健康和安全的保障。
健康住宅建設試點工程——北京奧林匹克花園(一期)在建設中,布置了慢跑路徑和足底按摩路徑。兩者最大的特點是方便、有效、省時、費用少。
輕松的慢跑運動和休閑散步,是住區居住者最常選擇的健身方式,能增強呼吸功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全身新陳代謝。慢跑路徑采取軟質鋪裝,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地面對踝、膝關節的沖擊。路徑有以下構造組成:400mm厚3:7灰土層,300mm厚級配石層,20mm厚砂土層,以及20mm厚石礫面層(10mm壓入砂土層內)。石礫面層采用20mm無夾角的細小碎石,利于增加地面的柔軟度,使地面的反彈力更柔和,起到保護人體的作用。
足底按摩路徑的健身原理是基于足部反射療法。人之腳如樹之根,人體各個器官在足部都有相應的反射區。有目的地刺激相應的反射區能夠調節神經反射,改善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改善人體各部位器官組織的運轉,增強免疫功能,提高對疫病的抵抗力和自我康復能力,具有防病治病、養生保健之功效。足底按摩路徑的設置,既要保證對整個足部進行按摩,又要在布局上有重點地對足部反射區的全面按摩,包括足底、足內側、足外側、足背及小腿等部的反射區。足底按摩路徑的鋪設可采用“干貼”施工工藝,即在基層水泥砂漿凝固后,用水泥漿粘貼雨花石,操作方便,易掌握平整度。在選擇卵石色彩、大小、材質的過程中,應注意布局起伏、凹凸的空間變化,突出其實用性和趣味性。在路徑周邊適當的位置,宜放置標牌,標明鍛煉方法及作用。
3.3.3 組織管理 在健身體系組織管理系統中,應注意與住區保健體系進行對接,應用局域網技術和設備,建立智能化運動處方、運動指導、客戶管理以及會所財務等系統。
3.4 保健體系
3.4.1 健康管理 影響健康的綜合因素中,除遺傳基因、正常生理性衰老外,以環境、文化及飲食、生活習慣的影響最大。WHO曾宣布“人的健康60%取決于個人的生活方式,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和地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健康管理的主要內容。
3.4.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應貫穿于健康管理系統化服務的全過程。
3.5 公共衛生體系
3.5.1 衛生服務組織 居住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居住小區衛生服務站的醫保設施指標,均系根據衛生部2001年《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基本工作內容(試行)》和《關于2005年城市社區衛生發展目標的意見》。
3.5.2 醫療急救站 醫療急救站負責急診病人的院前轉運與途中急救,參與災害或突發事件的緊急救援,定期組織居住者學習急救知識,掌握自救、急救基本技能。
3.6 文化養育體系
3.6.1 文化養育 為充實和豐富居住者的業余文化生活,應提供有高尚文化氛圍的人際交往場所,以滿足居住者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培養居住者自力、自強、自尊、自愛,促進文明住區建設。
3.6.2 文娛設施 文娛設施建筑面積指標取自《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年版)(GB50180)。文化活動中心應包括小型圖書館、科普活動室、影視廳、舞廳、游藝廳、球類活動室以及各類藝術訓練班、青少年和老年人學習活動場地等。國外特別重視圖書館的設置,歐、美、日等一些發達國家規定,在居民集中地區每1.5km2內須有一所圖書館。日本政府提出,在居民徒步20min之內必須有一所圖書館,并且每月至少有兩次以上的巡回送書服務。文化活動站應包括書報閱覽、書畫、文娛、音樂欣賞等場所,主要供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動。
3.7 社會保險體系
3.7.1 社會保險 運動保險系針對住區運動項目所發生的保險事宜,以及住區運動設施等相關條目所發生的保險事宜所采取的風險控制體系。健康保險乃基于住區居住者疾病控制、常規身體情況管理、生命狀態評估以及大病統籌醫療等所發生的保險事宜。物業財產保險則包括住宅質量保證保險和財產保險等。
3.8 健康行動
3.8.1 公眾參與 健康行動應始終貫穿于住區建設和物業管理之中,住區建設和物業管理應為健康行動創造必要的條件。
3.8.2 業主手冊 居住者在健康住區居住,將擁有明確的生活價值觀,較高的生活質量和可以傾心交流的朋友,并生活在人性化的生活空間小。
3.9 健康物業管理
3.9.1 管理模式 在傳統物業管理的基礎上,創造全新的健康物業管理模式。其本質在于促進居住者身心健康,提高居住者生活質量。
3.9.2 管理特征 健康物業管理應突出強調服務,寓管理于全面、細致的服務之中。健康住宅建設試點工程——珠海五洲花城(澳洲園)正對健康物業管理進行專題研究,并由深圳市中海物業管理公司提出了初步框架意見。
來源:土木在線
歡迎光臨 智慧空間 (http://www.koensh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2
曰本色黄a大片免费